家书抵万金!这些百年家书看到了珍存的情感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直播
原创2020-04-14 18:02

南都讯 记者卫志凌 实习生易紫琼 通讯员颜戴丽 恰逢广州读书月,4月11日(周六)上午10点,第594期“羊城学堂”线上直播课邀请到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周春健,在其儒学博物馆“习之堂”,为观众带来了“平正典雅——从百年家书看传统家庭相处之道”的主题分享。周春健通过展示多封清末民国以来的传统家书,带领观众重温古味,体会百年前普通家庭的血缘亲情、家风家教。此次公益直播课由广州图书馆和南方都市报联合举办,直播当天超过20万网友在线围观。

微信图片_20200409085050.png

扫码看回放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家书,是一个饱含着沉甸甸情感的词语,既维系家人情感,也反映了一定的伦理价值。那么,传统的家庭伦常是怎样的?周春健用“平正典雅”这四字作为此次讲解的主标题。他解释道,“平正”是指一种规范,因为家庭成员的相处有一定之规需要遵守;“典雅”反映的是在传统的家庭相处当中,一种值得我们推崇的品格。

时代更迭,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惯都在发生变化,情感的表达方式也不例外。从前的日色慢、车马邮件慢,凭“信”传语报平安,现在一部手机可联系千万里之外的好友。周春健指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是便捷的交往方式,信息的保存和情感的表达反而越容易消失,越容易变得粗糙。而家书,却是会被珍存的情感。

家书的背后,反映的是一种教育方式、教育观念,有着广阔的意义。此次直播,周春健从父母、兄弟、夫妇、自身传承等五类家书来进行关于传统家书的分享讲解。在讲解中,他展示了诸多珍贵的清末民国以来的传统家书原件,观众可透过纸张墨色,体悟其中真挚情感,欣赏斐然文辞,回望传统伦理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封家书被周春健称为“目前所藏家书中非常特别的一封”。该信写于1937年,是一位名叫麟的师范生给他父亲的家书。由书信原件可知,文字非常拥挤,且分明是两种笔迹,其实是两封信叠合在一块。先是在外求学的儿子写信给父亲报告入学情况,其父收到信后,又用毛笔在信件四周空白处作了批注。为什么会选用“批注”的方式来回信呢?因为其父认为儿子写字不规范,难以辨认,故而用此特别方式。周春健认为,由此信可以看到这位“较真”的父亲对儿子教导之严厉,也体现了父亲的善于因材施教。

幻灯片18.jpg

周春健提倡重视家书,在直播中,他还以自身的家庭教育为例,讲到父亲当年几封书信对他学习、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又提到有一次接读初三的女儿回家时,女儿谈起“唐诗中最喜欢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宋词中最喜欢苏轼的《定风波》”,周春健便将这两首诗词抄写成书法作品赠与女儿,并启发她讲解为何喜欢的理由,这实际是一种很好的家庭教育方式。

在问答环节,有网友问道:“文字时代,人们通过信件沟通联络感情,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信从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是否有必要刻意重拾传统家书?”对此,周春健指出,传统的方式在今天依然有存在的必要,手写书信这种沟通方式,可能是一个视频、一个电话所无法取代的。做这些事情不要“刻意”,要顺应感情的自然。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书写”这种传统方式,并非意味着技术“落后”,其实包含着深厚的情感和思想。

又有网友提到,有人说“当我们不再写信的时候,脚步快了,可是感情慢了”,在今天我们很多家庭都已没有写家书的习惯,但在父母的言传身教间,家庭文化亦可以得到很好地传承,可见家庭教育从来只在人,不在形式。对此,周春健认为:“我们所讲的传统家书,是基于现代社会条件下的一种反思,并非提倡大家重回过去的手写时代。只是提醒我们在快步前进的时候,也要留心回眸一下传统,传统是我们文化的根和魂。”他还以人们常讲的“礼”为例,认为某些仪式虽然属于“形式”,却也包含着实质性的内容,不可忽视和丢弃。

周春健在直播中分享的部分家书:

幻灯片21.jpg幻灯片17.jpg

幻灯片21.jpg幻灯片27.jpg

编辑:卫志凌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