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李榕 2020年4月15日—21日是第26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是“癌症防治 共同行动”。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公布了最新肿瘤监测数据,南都记者了解到,2019年,深圳市共报告常住人口新发恶性肿瘤病例27963例,其中男性13179例,女性14784例,女性数量多于男性,肺癌依旧位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数榜首,甲状腺癌首次跃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
嗓子哑上火了?竟被温柔癌症折磨6年
今年56岁的刘梅(化名)正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的头颈外科病房,刚做完手术的她说起话还有些难受,嗓子很干。“6年前,如果我能重视,及时治疗,可能今天就不会这样了。”
6年前的一天,刘梅醒来后发现自己的嗓子突然哑了,说不出一句话,“我以为只是上火了,多喝水就行了。”这次哑嗓子持续了十多天,但终究还是“莫名其妙”地好了,刘梅也就没有在意,也没将这次不明原因的哑嗓子放在心上。
第二年,哑嗓子再次突如其来,这一次,刘梅很警觉,立即前往医院检查。进行手术切除后,经病理分析后,刘梅被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这是很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甲状腺癌的85%。因恶性度低,这种肿瘤被称为“温柔的癌症”。
可这温柔癌症在第三年又找上刘梅。她在脖子发现了肿包,又立即向医生求助,这才知道甲状腺癌已发生淋巴结转移。在医生建议下,她进行了第二次切除手术。
在过后的两年里,甲状腺癌看似风平浪静。可2019年,它又来了。刘梅在脖子摸到了鸡蛋大小的包块。可要进行第三次切除手术却不是一件易事,刘梅的甲状腺癌已侵犯到气管,患癌处的血管、气管、神经都粘到一起,要先剥离它们才能切除肿瘤,需要更专业的团队才能完成该手术。
辗转多家医院后,刘梅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头颈外科。在该科主任魏明辉的主刀下,刘梅的肿瘤被成功切除。
甲状腺癌跃居发病率首位,防治专家说“淡定”
甲状腺癌在近几年逐渐被人熟悉。
根据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公布的2019年监测数据显示,深圳市恶性肿瘤发病数位居前十位的依次是甲状腺癌、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肝癌、胃癌、宫颈癌、口咽癌、淋巴瘤、鼻咽癌。其中,男性恶性肿瘤发病数依次为肺癌、结直肠癌、肝癌、甲状腺癌,女性恶性肿瘤发病数依次为甲状腺癌、乳腺癌、肺癌。甲状腺癌已超越肺癌和乳腺癌,发病率跃居首位,尤其是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
对于这个新晋“头号癌”,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专家雷林却说要“淡定”。他解释说,很多市民因为甲状腺结节才发现甲状腺癌。甲状腺结节是出现在甲状腺内部异常增生的细胞团块。目前,促使甲状腺癌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超声及体检的普及,让甲状腺结节有更多机会被发现。市民发现甲状腺结节,可以通过甲状腺超声检查进行确认,这是临床上针对甲状腺结节首选的检查方法。不过,超声只能做出“良性可能”或“恶性可能”的初步判断,无法对结节进行确诊。
雷林说,如果超声检查结果疑似恶性、直径较大,患者可通过穿刺活检明确结节性质,这是目前确诊甲状腺结节性质的金标准。通过穿刺病理活检,不仅能够确诊甲状腺癌,还可以将甲状腺癌的具体病理类型区分为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未分化癌等 。
切不切成心结,甲状腺癌既温柔又凶险
记者采访发现,在被检出甲状腺癌后,很多市民最纠结的是切不切,因为这个癌不是太凶险。
据悉,甲状腺癌病程缓慢,许多患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可以保持病情相对稳定,被称为“懒癌”。相比其他恶性肿瘤,甲状腺癌的预后较好。规范化治疗的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20年死亡率趋近于零。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8年全国癌症数据报告》表明,我国甲状腺癌的5年生存率已经从67.5%上升到了84.3%。魏明辉说,不少患者以为甲状腺癌容易复发,实际上是没有切除干净,微小的癌细胞长大被仪器检出,所以患者尽可能选择专业的医疗团队,医疗团队应在术前进行精准的评估,尽可能减少残留的病灶。
魏明辉指出,甲状腺癌有4种病理类型,包括乳头状癌,滤泡细胞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乳头状癌和滤泡样癌的预后效果良好,但未分化癌的1年死亡率为 90%,预后效果很差,“懒癌”仅仅指甲状腺乳头状癌这一种。对于甲状腺滤泡状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建议积极手术治疗。而对于局灶微小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甚至可以暂不治疗,保持随访观察,而不是一味手术切除。但像刘女士这种肿瘤已经侵犯气管或血管的情况,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他还是建议应切除。总之,对付甲状腺癌要胆大心细,密切留意它的发展。
体检有价值,早诊早治仍是关键
刘梅最遗憾的是,在被确诊出甲状腺癌之前,她都没有进行过体检,“如果有体检,我可能就不会把小病拖成麻烦事。”
“不管是何种癌症,体检都是有价值的,早诊早治都是关键。”雷林说。
市民可以通过三级预防来进行癌症的防控,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减少外界不良因素的损害;二级预防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级预防是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我国实施癌症综合防治策略较早的一些地区,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呈现下降趋势。
癌症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时间与癌症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生存时间越长。据悉,深圳市自2017年启动重点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该项目针对45-74岁社区居民开展肺癌、肝癌、上消化道癌、大肠癌、乳腺癌等常见肿瘤的风险评估和筛查,力图通过早诊早治,降低深圳市民的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生存率。据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统计,2017年至今深圳累计完成社区居民风险评估37877人,完成临床筛查15592人次,筛查出各类阳性病例1406例,确诊恶性肿瘤33人。
未来深圳市将加大筛查项目的经费投入、拓宽经费筹措渠道,扩大重点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覆盖人群,以期让更多市民得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机会,降低癌症的疾病负担。
相关新闻
连续7天!肿瘤防治“国家队“送上深度抗癌科普
鉴于目前仍处于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的一院两区“南北呼应”,为全国患者精心准备了一系列“云上”抗癌共同行动:北京院区举行百名专家在线义诊等活动;4月15日起,深圳院区汇聚16个临床科室24位专家连续7天癌症防治知识科普,囊括了大部分多发癌症的预防治疗。
三位全国学术“主委”+一位百千万人才
四位“国家队”大咖领衔“云科普”
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过390万,死亡病例超过200万,且近十几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持续上升态势,癌症已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它的防治已成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什么是放射治疗?”“哪些患者需要进行放射治疗?”“怎么看待放射治疗的一些不良反应?”中国放疗学界大咖,肿瘤医院院长王绿化围绕这三个核心问题,向市民科普作为现代肿瘤三大治疗手段之一,放射治疗被誉为“隐形手术刀”,约70%的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接受放疗,如脑胶质瘤、鼻咽癌及其它头颈部肿瘤、肺癌、食管癌、胃癌、胰腺癌、肝癌等视病情均有可能有放疗指征。此外,他还带来被称为“21世纪最理想的放射治疗医用射线”的质子治疗前沿信息,并告诉大家不久的将来,深圳患者就可以用上这种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放疗手段。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院长王绿化教授。
“得了宫颈癌,子宫可以被保留下来吗?还能生育吗?”妇科专家盛修贵副院长开门见山,直接抛出了宫颈癌患者心中最关注的两大问题,用两个年轻女病友的故事对女性宫颈癌防治做了详细论述。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副院长盛修贵教授科普主题:得了宫颈癌,还能生育吗?
“八成晚期癌症病人会伴随疼痛”、“肿瘤病人疼是正常的,能忍就忍吧!”、“口服镇痛类药物会导致药物成瘾吗?”麻醉专家孙莉副院长用患者和家属常见的思想误区引出自己的演讲主题——癌痛是需要积极治疗的疾病,为大家科普癌痛的原因及各种治疗手段。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副院长孙莉教授科普主题:癌痛就是病!痛就大声说出来!
世界微创外科领域被誉为“革命性”变化的机器人手术,是泌尿外科专家王东文副院长的长项,他讲述了这种“最小的损伤,最好的疗效”现代手术方式相较传统手术的优势,带来了这项国际前沿医疗技术科普最新知识。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副院长王东文教授科普主题:机器人在手术中的应用
16个临床科室24位临床肿瘤专家
“有防有治”的深度抗癌科普
据了解,此次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深度抗癌科普行动将持续7天,集齐包括头颈外科、神经外科、胸外科、乳腺外科、肝胆外科、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泌尿外科、放疗科、肿瘤内科、综合科、血液肿瘤科、中医科、介入科、骨与软组织科等16个临床科室,由高纪东、车旭、田军、孙力、阚志生、魏明辉、王天宝、陈瑛罡、杨渤彦、刘强、吴式绣、杜春霞、郭智、宋鹏等科室负责人领衔,24位临床肿瘤专家教授围绕各种常见癌种,就“肺癌早诊早治”、“怎么远离肝癌”、“食管癌喜欢缠上哪些人”、“宫颈癌是可以预防的” 等相关问题分别发表权威观点,深入浅出的分享了肿瘤相关知识。
这些科普视频将会陆续上线,市民朋友可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新浪等相关平台学习下载。
王绿化表示,世卫组织认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 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通过肿瘤防治宣传周行动,让癌症防治核心知识走进千家万户,同时也告诉大家肿瘤防治”国家队“已经扎根深圳。
编辑:柯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