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四月,国内新冠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各地复工复产正在有序推进,交通出行是客观反映社会经济活力的晴雨表。根据高德地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20年一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全国近7成的城市拥堵已经基本恢复,达到去年同期90%以上的状态。
高德数据分析师房一多分析称,从全国拥堵恢复地图可以看出:华东、西北地区拥堵恢复状况较快,东北、华北相对较慢。在主要城市中西安、深圳、无锡、广州、石家庄等城市已超去年同期的拥堵水平,杭州和上海拥堵状态未及去年同期。同时,仍有不足1%的城市交通未恢复至去年同期的80%,其中以武汉、哈尔滨较为典型。
北京每月因拥堵造成的时间成本达841元
据统计,一季度有11.08%的城市通勤高峰处于缓行,88.92%的城市通勤为畅通状态。全国城市通勤高峰的拥堵热力图也首次告别“拥堵红”。
受春节迁徙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一季度的“十大堵城”(全国高峰拥堵延时指数最高的十个城市)依次为:济南、西安、南京、银川、沈阳、重庆、西宁、成都、兰州、大连。可以看到,济南、西安等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省会级城市集中上榜,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均未入围,作为老牌“堵城”的北京,本季同比拥堵降幅达19.4%,首次未入榜前十。此外,拥堵同比降幅最大的城市是武汉,达29%。
根据高德地图交通大数据监测的50个主要城市结果,北京市2020一季度平均每月因拥堵造成的时间成本达841元(如下图),占月平均工资的6.92%,但与去年的10.14%相比,占月平均工资的比重有所下降。拥堵经济损失比重出现下降,北京降幅最大,达31.7%,上海(-25.8%)、深圳(-25%)、广州(-23.9%)分列其后。
拥堵成本TOP10的城市
再从全国2020年一季度驾车活跃情况来看:一季度60%城市驾车活力不足正常状态下的8成。其中,北方驾车活力最低,多数城市不足正常情况下的70%,南方沿海城市以及湖北、重庆驾车活力相对较低,其它区域接近正常水平的90%以上。本季度,跨城出行多以短距离为主,多数区域呈现辐射状。从主要经济区域来看,长三角和珠三角跨城热度最高,其次是成渝、山东半岛、京津冀。
报告显示,受春运和疫情影响,全国主要城市绿色出行意愿在1月份逐步下降,而后稳定。其中,公交&地铁出行意愿指数在春节前快速下降,而同期骑行出行意愿指数快速上升。2月10日部分城市逐步进入复工复产后,公交&地铁出行意愿指数开始缓步回升,而骑行出行意愿基本平稳(如下图)。从各类绿色出行方式来看,公交&地铁、骑行、步行出行意愿排名第一的城市分别为北京市、海口市、兰州市。
广州、石家庄、南宁、厦门等拥堵抵御能力较强
2020年一季度,国内主要城市交通流量也经历了断崖式下跌、缓步回升的阶段。高德交通大数据团队的研究认为,城市交通拥堵与流量符合以下规律:在交通流量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城市拥堵随流量上升而快速加剧;当流量接近或达到饱和时,微小的事件也会让交通系统快速恶化,面临崩溃。
根据每个城市的交通特性曲线,研究团队测算了城市整体进入缓行状态的流量临界值。流量临界值越低,意味着畅通状态下城市能承载的相对车流量越少,城市路网的承受力越弱。数据显示,超大城市中,重庆路网的承受力最弱,当早高峰流量达到82.70%时,城市将进入缓行状态;广州路网承受力最强,早高峰流量达92.53%时,城市才进入缓行状态。
而当流量超过一定程度后,城市将呈现出明显的节点拥堵特征,道路拥堵里程比会超过1%。据此,报告测算了每个城市出现节点拥堵的流量临界值——流量临界值越低,意味着较少的流量就会使城市关键节点拥堵,城市节点的承受力越弱。
高德交通大数据显示,超大城市中,重庆的节点承受力最弱,当早高峰流量达到57.49%时,城市1%的道路就会出现拥堵或严重拥堵。天津节点承受力最强,早高峰流量达77.46%时,城市才呈现明显节点拥堵。
而当路网缓行流量临界值(路网承受力)和节点拥堵流量临界值(节点承受力)两个数据维度双高时,意味着该城市的早高峰呈现高韧性。数据显示,广州、石家庄、南宁、厦门等城市的早高峰均呈现高韧性,即拥堵抵御能力较强。
高德方面提供给南都记者的广州市一季度交通分析报告显示,3月30日是本季最拥堵的一天,高峰拥堵延时指数达1.86。越秀区是城市最拥堵区域,早晚高峰路上花费的时间是畅通状态下的1.64倍。广州市通勤日早、晚高峰拥堵道路TOP10中,东风西路、东风东路、黄埔大道西、环市东路均榜上有名;东风西路一季度有29天拥堵,在道路拥堵天数排名TOP5中居第一。
(3月30日是广州市本季最拥堵的一天)
据悉,2020年一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是由高德地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清华大学-戴姆勒可持续交通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研究中心、未来交通与城市计算联合实验室等单位共同发布。
采写:南都记者 傅晓羚
编辑:甄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