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鹤山市双合镇有着七百年茶乡的悠久历史,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越南华侨迁居此地,更繁育出了独具特色的“侨茶”文化。当地现有茶山面积3000多亩,年加工量达600吨,是当地生态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2019年3月,供电人员与越南华侨林亚养体验探讨摘春茶。 叶小玲摄
筚路蓝缕 越南侨民归国创业
“回国三十年,我真正的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和稳定,让我们能白手起家、脱贫致富,实现现在的幸福生活。”双合镇侨益康茶厂厂长、越南侨民林亚养说道。
1979年,因为越南时局动荡,广西籍华人林亚养一家老小仓促回国,被政府妥善安置在鹤山双合镇。“政府安排我们种茶营生。那时候,每家用到电的基本都只是照明,一家八口人住在一起,点两三盏灯。”他回忆起童年的生活。早出晚归,一片片山头“绿”了起来,越南华人的家中也有了冰箱、彩电、自行车,说着流利粤语的他们已经完全融入当地生活。
1998年,在种植茶叶的基础上,林亚养开始经营家庭手工作坊,从试加工自家的10亩茶田出品到收购附近百亩“侨茶”,从人工翻炒、太阳烘晒到购买二手萎调机、炒茶机、磨茶机、烘培机,从单相电表到三相电表入户,一台台机器转起来,云南大叶、水仙多个品种逐渐成熟,他的生意范围越来越大,家庭年收入过百万元。
但是遇到打雷、暴雨天气,还是让他头疼。“开始的几年,遇到雷雨天气,有时候会停电,我们烘焙室断电打不开,茶叶在里面都糊掉了,一斤300元、一炉30斤来算,一次损失近万元。小作坊又买不起专业的不断电供应设备,很是心疼。”林亚养说。
“三十年前,全镇用电只有15万度,现在翻了十几倍。”原广东电网江门鹤山供电局双合供电所所长麦伟国说。10kV线路从1条到8条、变压器从12台到181台、线路长度从11公里到127公里,用电量从15万度到215万度,变电站从无到有,一连串的数字见证了三十年电网的发展,见证了小镇经济的发展,也有力支撑了无数林亚养这样的侨民回国归家、安居乐业。
2016年,林亚养的茶园对面新建了镇上首个变电站、110kV康田站,附近的供电能力得到有力提升。“对面的变电站建好了,我们这里再也没断过电了。”林亚养非常感激。
目前,在双合镇的15家茶叶制作坊中,14家由越南华侨经营管理,已成为当地越侨人民的主要经济收入。
2020年4月,双合供电所对瑞庆隆茶厂进行用电检查。 叶小玲摄
设备轰鸣 现代化澳企入驻
澳门好彩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好彩茶叶公司”)是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企业,产品包括红茶、绿茶、柠檬红茶、普洱茶、柑普茶等。
2019年,该企业落户双合镇,新建茶厂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制茶超100吨,盈利超4千万元。
“我们工厂一共有机器59台,炒杀青机、生普做青机、理条机、电动焙茶机、三层色选机、自动剥果机、小罐茶打包机……机器一开,可以做到‘傻瓜式制茶’。” 好彩茶叶公司子公司、瑞庆隆茶厂经理李英伟说。
2020年4月,双合供电所对瑞庆隆茶厂进行用电检查。叶小玲摄
科技化现代制茶企业入驻对小镇电网供应能力是一次考验。近年来,广东电网江门鹤山供电局以新一轮农网改造为契机,投资580万元,新建315千伏安变压器2台,新增、改造10千伏线路2公里,重点保障茶产业供电台区7个,针对制茶作坊开展“绿色报装通道”,业扩报装时间压减20%。
又是一年春忙,双合供电所精心做好电网线路保障和运维,“呵护”春茶成长。“按照往年的情况,春茶生产期间好彩茶叶公司的用电量可以达到2万千瓦时,在前期的电网建设下,不会出现超负荷的情况,但是对稳定性要求非常高,”配电运维班副班长李伟风说,“我们主要针对茶山、制茶作坊周边的主要线路开展‘拉网式’巡检,成立‘春茶保电义工服务队’,24小时待命响应突发故障。”
目前,该企业正面向超过500户茶农开展培训,提升茶品质量和茶叶附加值,每年助农增收超过200万元。
2020年4月,双合供电所对瑞庆隆茶厂进行用电检查。叶小玲摄
助农脱贫 电力“点亮”扶贫路
三十年来,除了助力茶产业发展外,双合供电所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体现电力行业的价值。
近年来,双合镇共投资新建光伏扶贫项目2个,总装机量112KW,先后于2018年1月、2019年6月建成并网,电费收益已陆续下发给50户贫困户,平均每季度总收益超过1万元。
该镇有低保户215户,该所连续两年落实每月15度“免费电”扣减,按照低保户月均用电45度标准,每个家庭每月仅需自付电费18元左右。
“光伏扶贫项目属于‘造血式扶贫’,适用于无劳动力家庭、疾病致贫家庭和子女教育致贫家庭,”双合镇扶贫办主任曾湛标说。“对在光伏项目受益的贫困家庭而言,每月电费收益可支持一季度的电费支出。”
文:许可 叶小玲
注:广告信息
编辑:罗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