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我们总生活在一些“套路”里面,而艺术是关于出路的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0-04-20 16:41

4月18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观与新京报文化云客厅联合主办的“别来无恙——邱志杰新书线上发布会”在北京虚苑美术馆举行,为广大读者展开了一场跨越艺术与文学、史学、哲学藩篱的春日雅集。邱志杰《剧透》《无知者》《失败者》《实验主义者》四本新书首次与读者见面。

WechatIMG8.jpeg

著名艺术家邱志杰

在雅集上,邱志杰特别谈到艺术、尤其是实验艺术的意义,让人印象深刻。他说,艺术可以救人,因为艺术其实是关于“出路”的。“我们总是生活在一些套路里面,这个套路走着走着,可能会觉得走投无路了。但是艺术,特别是实验艺术,是一种提建议的方式,试着做做看的方式,所以没有说走投无路了。你突然间想起年轻时课堂上接触过的那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会觉得或许还有另辟蹊径的机会,或者你倾向于相信还有别的解决办法,倾向于相信天无绝人之路。

《剧透》对传统有新建、有新解、有新造

依据一张明朝古画《上元灯彩图》,邱志杰生发出一个庞大的《邱注上元灯彩计划》。其中《剧透》即《金陵剧场角色绣像》,是一套散文、书法、绘画三位一体相得益彰的创作。

作者将上百个中国历史上循环出现和对应于人类情感中亘古不变部分的意象定义为“角色”,事涉宫廷、市井、华夷、治乱、文教、武功等,以文字和图像一一为其制作“绣像”,将呓语、独白、洞见、机锋、冷酷的叙事和妖娆的想象铸造成一种犀利而幽默、奇崛而怪诞的文体,构建了一种融合中国当代文学和当代艺术最难以定义的跨文本存在。

剧透立体书影.jpg


邱志杰的恩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先生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参加了这次雅集。谈到《剧透》一书,范景中表示,从《剧透》里面可以看出来,邱志杰的美术史,存在着大量的历史的思索、哲学的思索。上元节原本是一个热闹的节庆场面,但邱志杰将它作为一个轰轰烈烈的剧场来上演。

范景中.jpeg

范景中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参加雅集

“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在沉思,甚至包括一个年幼的小孩,能当皇帝还没当皇帝的、正义的小孩。这里面既有幽默、调侃的成分,也有一个历史家在深思:艺术家在做这个,艺术家到底是怎么回事?可以看到,当代艺术家他们在做一些思考的事,他们的情怀气魄是非常的恢弘。”范景中说。

李敬泽.jpeg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

在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看来,《剧透》这样一本书,不仅仅是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剧透》里讲到的上元灯节,既是历史,又是恒常的中国人的生活。李敬泽说:“中国人最爱过节,你看看古典小说,只要是写日常生活的,《金瓶梅》《红楼梦》,主要是在写过节。《金瓶梅》基本内容就是过节以及不过节的间隙。金陵剧场上元灯节的意义,就是它对于中国人来讲,是恒常的生活。甭管历史怎么变,从古代到现在,中国人也是最爱过节的,而恒常生活的意义是非常有意思的。”

同时,李敬泽也认为,在邱志杰这里,实际上艺术是一个总体性的把握世界的实践方式。它对一个人的身体、智慧和才能有着全面的要求,相对而言,文学家已经丧失了这种气息、能力和气概。“甲骨文的时候,我们文人有这个本事,既要通天又要彻地,同时也是木刻家,得在龟甲上刻字儿,还得造字儿。整个世界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我们曾经有那样的气概和姿态。但是现在,应该说,我们的文学、我们的作家可能缺的是这个东西。”

范迪安.jpeg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能够作为一个视觉艺术家来写一本跟剧场有关的书,其实是因为邱志杰自己有一套工作方法。范迪安指出,跨界的探研,在邱志杰身上非常典型。他原来在中国美院学版画,后来就跨界到各种综合媒介,从架上艺术变成实验艺术,从一个作为实践型的艺术家又变成一个策展人,“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从容应对。”具体到《剧透》一书,范迪安认为,邱志杰使用了“视觉考据”的方法。“他阅读原画,从原画中去读各种典故、事件,尤其是对原画中的那些造型、那些形象进行循古式的追踪。”这是一种美术当中的“注疏”方式,要言之就是对传统的缓转换和继承。

但是如何对传统有新建,而且还有新解,还能够有新造?这个很不容易。邱志杰这些年实际上一直在做这件事,这个视觉的考据,他做得有滋有味。”范迪安说。

三部教学札记、档案呼吁“破成败之见”

《无知者》《失败者》《实验主义者》是邱志杰最新推出的三本著作。其中,《无知者》是邱志杰2003-2015年在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任教期间一系列的教学札记;《失败者》是有关邱志杰2003年至2016年在中国美院13年的教学档案,附有300幅插图,其中有剧场的脚本,课堂笔记、策展和出行记录、调查报告和相关文章等。《实验主义者》为邱志杰关于实验艺术与实验艺术教育的思考总汇,附300幅彩图。

无知者.jpg

失败者1.jpg

实验主义者立体封面.jpg


谈到这三个书名,邱志杰说,它们不是“标签”,而是“目标”。具体而言,《失败者》这本书涉及的内容都与实验有关。“因为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求知、去印证知的过程,所以你就得敞开,知道自己此刻拥有的知识有可能是错的,要通过实验来证实,或者来证伪它,否则你的知识可能是知见障。”而“无知者”是成为“实验主义者”的基础。有了无知的态度,那么实验就没有必成或必败。

2006年,邱志杰读到梁启超的《自由书》,对他产生很大影响,梁启超说“凡任天下大事者,不可不先破成败之见”“不知败于此者或成于彼,败于今者或成于后,败于我者或成于人”,故无所谓成败。邱志杰说,无所谓成,则无希翼心,无所谓败,则无恐惧心,这些感悟使他向青年学子发出“破成败之见”的呼喊。

杨念群.jpeg

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杨念群

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杨念群表示认同,他说,邱志杰对自己不明确定位,不断地扩大边界,与他的视界、心态的得失有关。

杨念群很喜欢《剧透》中的《桃花源记》,“桃花源内部的居民们显然对于外来的闯入者是有心理准备的,甚至是期待的。大吃一惊是装出来的。他们好奇地问这问那,很可能只是演出”。“他们甚至尾随渔人而出,精心地抹去了他为了找回来所留下的记号,以不让我们发现”。“实际上他们才是最现实的人,现实与历史之间的距离被抹去了”。杨念群说,自己是个历史循环论者,“我们反抗历史,但绝望,鲁迅也说 ‘反抗绝望’,这是我们作为人文主义者共通的支点,我不认这个命,可能反抗也变成失败者”,这同样是《失败者》一书的目的所在。

范迪安则提到,作为邱志杰的同事,他特别感动于其能够坚持教学、坚持做研究。“教学相长,这点他很用心。他写的这些书,是跟教学相关的。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之一,对于一个艺术家,最好的称呼就是文人画家。用现代的话说,就叫作学者型艺术家、知识分子型艺术家。”

范迪安说:“一方面跟学生的交往中获得当老师的快乐,能够不断地听听自己对知识的思考的最及时的反馈。而且因为你要走上讲台,就必须要有做老师的基本的振奋、激动、投入。……他自己探索不断,也诲人不倦。不是每一个大学的教师都能这样做到。”

陈嘉莹.jpeg

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陈嘉映

在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陈嘉映看来,邱志杰的作品具有相当的“剧场感”,剧场就不是“我的心态”,而是千人千面的那个态,千人千态。如果跟历史对照着看,剧场是一个特别当下化的东西。二十年前,邱志杰就在北大上陈嘉映的课,有一段时间,师生来往特别多,两人共同的特点就是“勤奋”。“他年轻的时候可能有那种进入艺术史的想法,现在我觉得他不是这种想法,他就是把这东西拿到这儿来、拿到当下来做。至于它成功还是失败,进入历史长河与否,都不是在他的主要考虑里头。这个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吧,但也是我非常赞赏的一点。”陈嘉映说 。

看版画.jpeg

嘉宾参观版画工作坊

雅集开始之前,由邱志杰导览,为嘉宾展示并讲解自己的版画作品如何通过不同工艺完成,如何利用石版、铜版、木版的不同表现力,以及现代丝网印制的新工艺,传达艺术作品的理念、质感和美感。

据悉,此次雅集由新京报快手、腾讯新闻、凤凰网、喜马拉雅、雅昌艺术网同步进行网络直播,二十余万人在线观看。

(本文图片由虚苑提供。)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