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一群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也与中国人一起经历了疫情从暴发至有效控制的整个过程。他们是如何居家隔离、安定自己的?非常时期他们的中国生活的日常是怎样的?让我们近距离感受下这群老外的中国记“疫”。以下是“新冠时期的中国生活”第3期。
澳大利亚人Hazza初中开始学习中文,十年前来到中国,因翻唱中文歌走红而意外进入了中国的媒体行业,如今是广东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他参与制作的《My Guangdong》、《小马大哈》、《China Chats》等多语节目,给了他了解中国、对话中外的机会。
此次疫情的全球性蔓延,更加让他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他说,愿做沟通的桥梁,期待着疫情让人们更加理解和包容彼此。
4月15日,Hazza受邀参加广州第78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会上,他向钟南山院士提问如何让远在澳洲的爸妈戴口罩,钟南山给他支招。“每个人都觉得钟南山是偶像,很珍惜这样的机会,”Hazza觉得,钟南山那么忙,还能抽出时间来跟他们交流,对于在广州的外国人来说,也是一种认可。
Hazza受邀参加广州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会后和钟南山院士合影。
翻唱中文歌走红意外成媒体人
2005年,在Hazza读高中的时候,他第一次来中国北京旅游。“车好多好多,楼好高好高。”这与他印象中的中国截然不同,但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中国人。
有一天他的酒店房间突然停电了,就打电话给前台,前台派了一个保安上来帮他修。“我不知道是怎么修的,但是好神奇。”保安拿一支笔,啪啪啪弄了几下,就有电了。“虽然这个保安看起来凶凶的,但他说话好温柔。”当时的Hazza听不懂保安说的中文,“当时我就好希望可以听懂他的话”。
Hazza是广东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
Hazza第一次来中国只呆了7天,“对这个国家很感兴趣”。回到澳洲后,他开始学习中文。在大学读完中文专业后,就直接来中国了。之后,Hazza因为翻唱中文歌曲成为网红,也因为做节目嘉宾而意外进入了中国的媒体业,一做就是九年。
如今,身为广东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Hazza却说,自己是个害羞的人,“但是我很喜欢听故事,我很热爱我的工作。”
以前,他不爱说话,习惯隐藏自己的想法,但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成为主持人、拥有记者的身份后,Hazza觉得自己可以坦然地去“八卦”陌生人的问题、听素昧平生的人讲他们自己的故事。
他采访过政府高官、公司高管、手工艺人和农民,而当Hazza问各行各业的中国人,“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我听了那么多的想法,就慢慢吸收,形成了自己对中国的印象”,他说。
现在,再提起自己是个内向害羞的人,别人都不再相信了。Hazza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变了。虽然在下班后,他仍是那个喜欢独处、宅家看书、跟自己的狗狗玩耍、好像长不大的大男孩,可是,他更自信活泼了。
他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也一直在收获不期而遇的惊喜,“我觉得,中国给了我机会,让我变成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三次改签机票逆行回广州
2020年春节,中国新冠疫情爆发,Hazza正在澳洲度假,“我不是躲避疫情去的,而是刚好放年假”。疫情爆发后,Hazza选择在2月7号回到中国,他说,“我要和我的中国朋友站在一起”,那时澳洲还很安全。
从澳洲回到广州,Hazza的机票被取消了三次,“因此更加焦急地想要回来”。他说,他不怕病毒,因为相信中国人的能力。很多中国朋友劝他不要回中国的时候,他说“不行,我一定要回去”。现在,他一脸轻松和自信地说,“事实证明,我是对的”。
疫情来袭,Hazza进出小区要测体温。
他拍了一支Vlog展现他从澳洲回中国的历程。在机场,Hazza的父母与他默默相拥,“父母可以理解我的选择”,因为Hazza的父母也来过广州很多次,知道他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即便担心,也愿意支持我”。
或许,这是家人对Hazza不断突破自己取得成就的认可,也因此信任他所信任的中国。
疫情之初,Hazza每天都会看到国外媒体报道中国疫情,“很多内容看起来就会觉得很可怕”。作为媒体人,他知道,每一条新闻只有几分钟,媒体大多习惯把最严重、最可怕、最糟糕的信息和画面放在一起。同时,作为中国的媒体人,他也会去了解中国媒体上的信息,“广东这边(累计)确诊的是1000多例,但广东的人口是澳洲人口的四十五倍,所以我一点都不怕”。
Hazza和他闺女(宠物狗)。
疫情来袭,Hazza多了很多陪闺女的时间。
Hazza不遗余力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面对国外的观众,讲中国的故事”,重要的是,他想把真实的中国展现给世界看。
Hazza的妈妈Deb出生在澳洲的乡村,那里的人很少接触外面的世界。最近,Hazza发现他们经常会转发自己的文章或者视频,因为他们都认识Deb,他们会觉得,Deb的儿子在中国,他说中国是这样的。就如同蝴蝶效应,Hazza的影响滚雪球般地越滚越大,让更多原本不了解中国的人,看到了中国的另外一面。
Hazza说,这个过程里,他找到了意义。
偶遇路人送口罩救急
就像疫情之初西方媒体对华裔有偏见一样,在西方国家渐渐陷入疫情的漩涡之时,有部分外国人也成为舆论的中心。Hazza心痛地说,“好希望大家可以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走在路上,有时人们看到他的外国人会不由自主躲开,也会有饭店表示拒绝接待外国顾客,可他说,“我们要看大方向,不要完全关注于这些小事,还是要记得,也有很多人欢迎你、在乎你和爱你”。
有一次,因为赶时间,他出门的时候忘记了戴口罩,他在外面等车,但没有司机愿意搭载他。这时走来了一个路人问他,“你怎么没有戴口罩?”Hazza解释过后,对方让他在那里稍等五分钟,“五分钟后,他不知道从哪里跑来,送了我一个口罩,并叫我注意安全”。
他从澳洲回广州之时,带了250个口罩。在广州,看到有行人戴的口罩不合要求,也会赠送给他们。他说,“这么多口罩,我一天换一个都可以戴一年”。
Hazza说,“我们都是人,我们都希望家人健康,希望每天都会进步,希望子女有更好的机会。只是,我们说的语言不一样,可能做法也不一样,但我们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就像2019年底,在澳洲山火爆发之时,悉尼的烟火表演被中国的新媒体抨击,可在这个现象的背后,是澳洲人对“希望”的诠释,他们觉得,“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我们会尽力保持正常的生活,不然好像被生活打败了,但我们都不希望被打败”。
也如同疫情之时,澳洲人身着怪异的服装,给身边的人们带来欢乐,在面对打击时,他们不愿坐以待毙,而是乐观地去迎接它、解决它。“这是每个人面对问题的方式,如果有的女孩失恋时会喝酒吃冰淇淋买包包,自己跟爱人分手也会吃很多巧克力,去商场买贵的东西安慰自己。”Hazza说。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同,Hazza说,他真诚盼望大家可以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期待着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文字:南都记者 李琳 实习生 赵泽霖
视频/摄影:南都记者李琳 实习生 赵泽霖 易晓茹
编辑:胡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