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读书之夜活动举行,近五十万哈迷云端共聚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0-04-27 16:29

2020年是“哈利·波特”系列图书引进中国的第20个年头。4月26日,世界读书日后第一个周末,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RDV书店SKP店共同举办的“哈利·波特”读书之夜活动通过抖音平台举行,观看量近五十万人次,参与互动近两万人次。

WechatIMG4.jpeg

全国各地的哈迷共聚读书之夜

这是“哈利·波特”读书之夜活动首次通过网络举行,活动由青年评书演员郭鹤鸣主持,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致辞,“哈利·波特”系列图书的责任编辑王瑞琴、马博与全国哈迷亲密互动,畅谈读书感受。

WechatIMG9.jpeg

青年评书演员郭鹤鸣主持读书之夜

WechatIMG8.jpeg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致辞

首次实现多城市哈迷互动

“哈利·波特”读书之夜由英国负责出版发行“哈利·波特”系列图书的著名出版社Bloomsbury发起,现已成为一年一度全球性哈迷交流读书体会的大型Party。2019年,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书店或者学校举办了各种别开生面的“哈利·波特”读书活动,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在北京坊Page One书店举办了中国首次读书之夜,吸引了众多哈迷参与。

2020年是“哈利·波特”来到中国20周年,因此本次读书之夜以“庆祝20周年”为主题。出于对疫情下环境的考虑,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二次的“哈利·波特”读书之夜由线下转至线上进行。网络打破了场地的限制与区域的阻隔,其包容性使更多哈迷可以参与其中,实现了参与人次较之去年数千倍的增长,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哈尔滨等数十座城市的哈迷同步在线,分享读书心得,诵读图书片段。 

WechatIMG6.jpeg

“哈利·波特”系列图书责编王瑞琴老师

WechatIMG7.jpeg

“哈利·波特”系列图书责编马博老师

活动中,责编王瑞琴老师以自己的亲历、亲感与亲证为读者讲述了“哈利·波特”引进中国的经历和趣闻,生动而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带领读者重走一本译文图书的诞生与发展之路。马博老师结合自己的读书感想分享了从中国第一代哈迷成为“哈利·波特”系列图书责任编辑的成长体验。不同城市、年纪的几代哈迷也分别交流了读书对自己的积极影响并进行片段朗读。

爱与友谊的陪伴和成长

2020年是“哈利·波特”引进中国20周年,经过20年的推广与渗透,“哈利·波特”的意义已远远超越一部小说,拓展至生活方式、精神认同与文化生态。魔法世界已覆盖到全国几乎所有大中城市,各大城市建立起有求必应屋、魔法部、同人展、魁地奇球队等组织完善、运作成熟的哈迷组织,形成了城市特征分明的“哈利·波特”文化形态。

“哈利·波特”系列作者英国女作家J.K.罗琳花费11年时间完成这部经典之作。纵观该系列图书,以《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第四部)为过渡带,前三部的情节都是以魔法、冒险为主,构建起整个全新的魔法世界,而人物个性也是相对简单,正邪两立,爱憎分明;而到后三部作品中,情节越来越复杂,故事的发展回环曲折,关于人性的探讨表现得尤为突出。

WechatIMG5.jpeg

全国各地的哈迷共聚读书之夜

这样的情节发展与过渡模式,对于伴随 “哈利·波特”成长的一代人来看,是非常契合心灵成长的。读者在成长不同阶段中所思考与面对的问题,是同哈利在每一部书中的成长与思考相吻合的。从这一角度来看,“哈利·波特”系列并不是简单的儿童文学作品,而是真正能够伴随成长并影响一生的系列图书。中国哈迷通过阅读逐渐领悟到,魔法不仅存在于一个虚幻的世界里,更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魔法不仅是咒语和魔法道具,更是勇气、爱、友谊与正义的力量

20年的魔法狂欢

“哈利·波特”系列图书版本丰富,陆续出版的双语本、多卷本和彩绘本尤其被众多读者热切期待。为了庆祝“哈利·波特”引进中国2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出版众多系列以飨读者。

今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出版原创封面多卷版全部20种、英汉对照版全部7种、《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的学院版(包括平装和精装)、《哈利·波特:电影角色书》(共四本)、《霍格沃茨学年手册》、《神奇动物在哪里》《神奇的魁地奇球》《诗翁彼豆故事集》三本书的全彩绘本、拉文克劳和赫奇帕奇的学院笔记本、《霍格沃茨探秘指南》与《哈利·波特圣诞立体书》。

哈利波特.png

《哈利·波特:典藏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年


在出版图书的同时,人文社还计划举办众多线上庆祝活动,包括搭建“哈利·波特”中文图书官网、录制系列播客、“4.26”读书之夜、各系列的发布活动等,具体活动主题、日期与形式将通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官方公众号公布,目前读者征稿活动正在进行中,读者可以浏览“哈利·波特”中文图书网www.plph-hp.com查看参加办法。

温儒敏老师眼中的“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引入中国以后,多年持续荣登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其影响之大,为多年来翻译文学中出版界所未见。2017年,中国国家教育部将“哈利·波特”图书的第一册和第七册列入中国数百万中小学生必读丛书。为什么一本外国童话体小说能够赢得如此众多的读者,以至形成社会阅读的兴奋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破解了这个“文化现象”。

bc0efff1d541f57b6690ca9c50fbc346.jpeg

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

温儒敏认为,就故事本身而言,成功的儿童文学,第一要素就是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而“哈利·波特”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虽然该系列为皇皇巨著,读完不易,但很多孩子还是蛮有趣味地啃完了,这缘于“哈利·波特”的“奇幻”生成于“现实”之中,和“现实”打成一片,奇幻之中的“合理”与“真实”是这部作品特殊的魅力所在。

就主题而言,“哈利·波特”让读者在这个过分物质化的时代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哈利·波特”的主题是多义的,写到了生、死、爱、恨、贫穷、财富、命运、奋斗、正义、阴谋、邪恶等等,也写到了人性的阴暗。阅读七本书,读者跟着哈利一块儿长大,会从最初倾心于奇幻,到逐渐体会人生的复杂,最后和哈利一起面对成人世界。毫无疑问,“哈利·波特”有教化的意义,甚至有些哲理,不同层次的阅读都会各有所获。

就文学性而言,“哈利·波特”的可读性很强。在书中可以看到许多西方文学经典的元素,从罗马史诗、希腊神话,到狄更斯小说,某些精彩的故事原型和描写素材,都创造性地“转化”为这部小说的组合件。作者显然还借鉴了好莱坞电影的某些技巧,包括《魔戒》三部曲、《星球大战》等电影,更让这部小说形成雅俗交融的当代艺术特质。“哈利·波特”是流行读物,但有高超的艺术品格。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