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非虚构写作课 | 如何写好父亲母亲?从外貌写最传神之处

南方都市报APP • 非虚构写作
原创2020-04-28 16:07

690x150_5e258b75a6964.jpg


父亲、母亲作为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本应是最熟悉不过了,但是正因为很多时候朝夕相处,反而对一切熟视无睹。如何写好最熟悉的陌生人?广州市第十六中学的语文老师张迎嘉从描写外貌入手,教你如何写出父母亲的传神之处。 

最传神处最动人 

主讲人:广州市第十六中学 张迎嘉 

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广州市第十六中学的语文老师张迎嘉。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外人面前的父母,不是我的父母;在我面前的,才是我的父母。”是啊,他们是怎样的父母亲,只有我们最有发言权。他们把最深沉的爱留给我们,让我们也为他们留下点文字吧。今天我们来说说:如何从外貌上写父母亲。 

我们对父母的外貌熟悉无比,但下笔时却容易面面俱到如流水账,或者处处为难无从下手,甚至常常相似落入俗套。我们不妨向名家名篇取取经,看看怎么描写父母的外貌能够深入人心。 

一、因旨而发,直击人心 

外貌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但我们不能为了写外貌而写外貌。我们每写一处外貌特征,都是为了文章的主旨服务的。写这个特征是为了表现什么,一定要想清楚。  

比如老舍在《我的母亲》一文中,有一段三姐出嫁时对母亲外貌的描写:“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写这对女儿出嫁的百般不舍,是为了表现前文所说的母亲对儿女一样疼爱,假若有点偏爱,她应当偏爱相依为命的三姐,由此也突出了母亲对子女们难以割舍的爱。这冰凉没有血色、这挣扎目送,读起来也相当扎心。 

又如贾平凹《父亲的半瓶酒》中,父亲开解被争议困扰的贾平凹,已经戒酒的他还专门买了一瓶酒和儿子喝,想陪儿子把烦闷解去。贾平凹描写道:“他先喝了一口,立即脸色通红,皮肉抽搐着,终于咽下了,嘴便张开往外哈着气。那不能喝酒却硬要喝的表情,使我手颤着接不住他递过来的酒瓶,眼泪刷刷地流下来了。”贾平凹本是瞒着父亲自己的烦心事,父亲不能喝酒却硬要喝的外貌描写读罢让人心头一酸,这是多么深刻地表现了父亲被子女拒之心门外仍止不住默默关怀、暖心陪伴的深沉父爱。 

可见好的外貌描写正是父母形象、父母情感最直观的展现,最让作者印象深刻的父母的样子,也正是最让读者动容的地方。如果外貌描写不是为了展现父母品质,难免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是缺少灵魂的写作。 

再看看另一篇佳作,当代作家张抗抗写的《苏醒中的母亲》。母亲从重病昏迷中终于苏醒,作者说“我妹妹的儿子阳阳扑过去叫外婆的那一刻,妈妈还不会说话。但她笑了,笑容使得她满脸的皱纹一丝丝堆拢,像金色的菊花那样一卷一卷地在微风中舒展。那是我见过的最灿烂的笑容,一如冷傲的秋菊,在凋谢前仪态万方地告别演出。”这段外貌描写正是后文所说“母亲一生待人和气宽容,对于生活的种种磨难......她依然本能地快乐着,对这个世界心存感激”的最好表现。作者还说:“我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坚韧仁慈的母亲而骄傲。”把母亲的笑容比作慢慢舒展的、凌霜傲雪的秋菊,充分展现了母亲的坚韧仁慈——这外貌描写有了灵魂,这母亲的品质有了传神贴切的描写作映衬,相辅相成、主题突出,让人难忘。 

二、用心构思,传神动人 

读中国作家写父母,会发现在外貌描写上其实着墨不多,中国文学重在写意、写神,把父母来一次全面的描绘,是比较少见的。但那寥寥几笔的外貌描写却写在了关键处,写出了灵魂、写出了神,传神处还引出了我们的两眶热泪。  

首先是作者们观察细致,抓住了关键细节来描写,而且用词精炼。比如我们写父母苍老可能惯例写他们的皱纹白发, 但贾平凹是这样表达的:“老人显得很瘦,那双曾患过白内障的眼睛,越发比先前滞呆。” 眼睛是灵魂之窗,贾平凹抓住患白内障视力不好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身体机能的退化,“滞呆”两个字也让我们心头一紧。传神的外貌描写也往往伴随着语言和动作描写,传神的关键仍然是精选细节和用词。一如大家熟悉的课文《背影》,朱自清看见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虽寥寥数语,但那色调阴沉的着装和不甚方便的身体姿态,充分地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的中年落魄和无言父爱,在无数中国人心里这个父亲的背影都有很重的分量。  

其次是选好外貌描写的时机,写在关键处。《城南旧事》中,《爸爸的花儿落了》是最后一篇,文中作者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用字不多,但是那两次写父亲的“瘦高”却让我相当难忘。第一次是英子不肯起床上学的时候,父亲“他瘦瘦高高的”站在床前瞪着女儿,不用说,还是不起床的英子挨了父亲的打。第二次是英子挨完打上学后坐在课室里静默,突然老师说父亲来了,英子“猛一转过头,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她的父亲给她送来了花夹袄和两个铜板。两处“高瘦”把父亲的严与爱表露无遗,父亲在英子心中的高大与慈爱无可替代。试想如果开篇作者就写“我的父亲瘦瘦高高的”,在读者心中掀不起多少波澜。 

再者,也可以描写得生动一些。同样是写皱纹,张抗抗写还说不出话的母亲,笑起来一丝丝的皱纹像一卷一卷舒展的金菊,精妙的比喻既切题又生动形象有新意。在同一篇文章中,作者写重病的母亲在全家人煎熬的等待中终于苏醒:“母亲的眼皮在灯光下开始微微战栗。那个瞬间脚下的地板也随之战栗了。母亲睁开眼睛的那一刻,阴郁的天空云开雾散,整座城市所有的楼窗,都好像突然一扇一扇地敞开。” 联想得贴切又生动,把母亲终于醒来给家人带来的惊喜和激动写得多活灵活现啊! 

三、亲子相似,无言感动 

想在写父母时写出独特之处,可以试试写亲子间的相似点。 

毕竟有时基因太强大,容貌体型总有相似,那种天赐的选择太奇妙;又或者父母濡染太深刻,衣品仪态多少相似,那种无声的传承太温馨。 

把这些“我俩”才有的相似之处一写,满是共鸣与骄傲,不禁会心一笑;但若父母亲已不在,这也就变成了最好的纪念,睹之而思人,不禁流泪两行。 

明代归有光的散文被称为“明文第一”,他的写作有虽用家常之语却感人至深的深厚功力。在他纪念母亲的文章《先妣事略》中有一段,用白话文说意思是:母亲死了,家人悲痛,请来画师为母亲画像,又喊出大姐和“我”,并嘱咐画师:“鼻子以上,照着弟弟归有光画,鼻子下面,则照着有光的大姐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长得最像母亲。(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归有光8岁丧母,文化里一向重视亲缘关系的我们,不难读懂这段关于母亲外貌的文字里包含着多么心酸复杂的情感。母亲去世了,但我和姐姐继承下了母亲的容貌,对着长相最相似的孩子作画,在我们相似的容貌里留下念想。虽然归有光只是客观陈述,但就像无言的哭诉,不难让人联想到年轻的母亲丢下少小的孩子们走了,多么催人泪下。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从名家名篇里学到的方法。写父母的外貌:首先一定要因旨而发,要为主题服务;二是得用心构思,要善于抓住细节、用词精炼、选好时机,还可以让表达更生动;三是可以找找亲子间的相似点,写出独家特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细心观察、善于学习,相信你的文字也能成为动人传奇。 


【老师简介】

张迎嘉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语文教师,获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二等奖,广州市高中语文名著阅读(师生同读书活动)教学方案一等奖。 


扫码收听更多音频

WechatIMG5.jpeg


扫码参与征文

800x1467_5e96c62f99cb5.jpg


统筹:南都记者 梁艳燕

编辑:刘兰兰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