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学第三天,广州5万高三学生迎大考,作文要写“文化自信”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0-04-29 15:33

南都讯 记者梁艳燕 4月29日,广州5万多高三生复学第三天即进行了“广一测”。素有高考备考风向标之称的“广一测”,其作文尤受关注。不过,这次疫情并没有进入作文题了,而是围绕核心主题“文化自信”,要求学生写一篇发言稿。

作文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多国高中学生参加的“文化之旅•魅力中国”游学活动即将结束。中国学生文佳作为小组代表将在活动分享会上发言,为此,他采访了小组的几位成员。

欧洲的欧文说,他印象最深的是敦煌。在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中,他看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子,不禁感叹不同文化的汇集交融成就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

美洲的珍妮说,最让她震撼的是北京故宫。她看到了宏伟的皇家建筑、珍贵的中国文物,还碰巧参观了由几家世界知名博物馆联合推出的“灵感中国”特展,她惊奇地发现,中国元素正成为世界时尚艺术的流行素材和灵感来源。

非洲的西塞说,与中国同龄人一起生活是他最好的体验。打篮球,练武术,喝可乐,品中餐……共同的爱好、新奇的感受让大家成了好朋友。

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体验,以文佳的名义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老师点评:

题目的张力比较大,以小见大容易出彩


广州市十佳青年语文教师、广州六中语文教师 肖刚

这是一道比较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保持了“广州一模作文”的一贯风范:大气、规范、内敛式创新,有“风向标”意义,核心主题是“文化自信”,写作任务是“表达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是一道非常好的“高仿真”高考模拟作文题!

一、审题上继续强化考查考生“整体阅读”材料的能力。本题延续了一个月前“阶段性线上测试”作文题的材料呈现方式,只是材料由图文结合回归为纯文本。本题材料以“总分”的方式来体现材料逻辑,包含了两大层内容。第一段属于第一层,提炼性地交代了“文化之旅•美丽中国”这个“主题”,考生写作时切不可跳脱这个大主题;第二层包含了三个角度,也就是三位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看法。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三种看法是基于“文化之旅•美丽中国”这个大主题的,另外还要留意一个小小的“玄机”:欧文代表欧洲、珍妮代表美洲、西塞代表非洲,这里很好地传递了世界上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文化魅力的,也隐性地强化了考生的“文化自信”意识,只要洞见到这一点,分析表达就会更从容。我们再分别看一下三位“歪果仁”的看法,欧文表达的是对“不同文化汇聚交融形成的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的赞赏,这里的重点在于“不同文化汇聚交融”,考生可以以“汇聚交融”为抓手,展开讨论中国文化的魅力;珍妮表达的是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国元素正成为世界时尚艺术的流行素材和灵感来源”,考生可以抓住“超越时空和引领潮流”来论述中国文化的魅力;西塞表达的是“与中国同龄人一起生活就是最好的体验”的切身感受,“篮球”的共通性、“武术”的传统型、“可乐”的交融性……多样化的中国文化让非洲兄弟倍感亲切和新奇,考生可以从“多样化”这一角度探讨中国文化魅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考生要需要正面回答“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二、本题“写作任务”有一定超越性。我们常见的写作“任务”是线性的,本题的“任务”是整合性的,也就是说,本题的“任务”有点“多”且有一定隐蔽性,需要考生特别注意。“中国学生文佳作为小组代表将在活动分享会上发言”这一任务包含了三个要求:发言主体身份是“中国学生”,这标识了立场;“小组代表”标识了发言不能只有自己的看法,还要综合小组成员的看法,这一点与过往的“任务指令”有很大不同,更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角色”意识,也就是“代表角色”——你此刻不再只是你自己!“他采访了小组的几位成员”不仅提示“文佳”要综合小组成员的观点,还要注意对小组成员的观点恰当的呈现在自己的发言稿中。考生要完美实现“我”向“我们”的角色转换并不轻松,这一点可能在接下来的备考中要加强训练指导。说它“超越”,是因为这个任务有助于提醒00后考生,在特别注重“我”的同时,不要忽视“我们”。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是新时代青年人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三、本题“写作要求”体现了回归性。写作要求明确标明“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体验”,考生要特别留意“和”字所标识的并列关系,换句话,考生不能只局限于对材料的分析了,还要结合自己关于“中国文化魅力”的体验,这也提示考生不能只是“纸上谈兵”或写一些假大空的文章来应付了。“结合自身体验和认知”这个曾经常见的写作要求,近年一直忽明忽暗,本题将其放在与“结合材料内容”的并列位置上来了,值得点赞,这对对高一二基础年级的作文教学有很好的引导作用,也有助于引导考生重视生活体验。

总之,这道题目的张力比较大,既有宏大主题的呈现,又有个人体验的参与,从考生角度讲,“文化”主题是任何考生都会去准备的,不会陌生,但是要写好本题,并不容易。如果采取“以小见大”的方法可能比较容易出彩。

 

编辑:邹琳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