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转运新冠肺炎疑似病人,广州这名白衣战士都冲锋在前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0-04-30 18:33

pic_841574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及留观病区护士长甘雁妃。

短短六小时,她与医院各部门同事通力合作,将原整形科大楼改建为新的发热观察区。而有着“非典”战疫的经验的她义不容辞地成为该病区的护士长。

甘雁妃,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及留观病区护士长,一位有着30年呼吸科护理工作经验的“老将”,至今仍然坚守在防控疫情第一线,而这已经是她第三次的“逆行”。

临危受命

六小时组建发热观察区 

春节前,发热门诊人数逐渐增多,发热门诊告急,一接到这个消息,年届50的甘雁妃用职业敏感,立马觉察到了这次疫情的严重性。

1月22日,工作在静脉配置中心的甘雁妃带着团队下几名经验丰富的护士去支援发热门诊。 

“其实当时如果留在原来的部门,是完全不涉及这次疫情的一线工作的。”但甘雁妃没有想这么多,作为曾参与非典工作的一线人员,她在防护方面更有经验,她希望能帮护士们把把关。

于是,她从风险相对更小的静脉配置中心冲到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线,而这一去,就是将近三个月艰苦的战疫生活。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广州市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随着广州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在该院发热门诊得到排查,发热门诊病人逐渐增多,病区扩建迫在眉睫。 

1月23日,广东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当天中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通知筹备发热观察区,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在六个小时内将病区从无到有建立起来。

而在这六个小时内,甘雁妃需要准备各项物资和设备、设计病区工作流程、制定严密的消毒隔离制度等等。

如今回忆起来,甘雁妃对这六个小时的唯一记忆就是“不停地干,不停地干,想着这个工作要怎么做,那个工作要怎么做。” 

病区建成之后,1月23日当晚就有病人送进来,于是甘雁妃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中。

1月24日,除夕夜,她放弃了与出国读书三年来第一次回家过年的儿子吃年夜饭的机会,留守医院与护士们一起过年,年夜饭是一盒盒饭。 

刚开始的两个星期,是整个疫情期间甘雁妃最忙的阶段,从早上七点半到达医院,一直要忙到深夜11点多菜能结束工作回家。回家前,甘雁妃必须做好全身的清洁工作,回家后,为了避免与家人的近距离接触,甘雁妃做起了“厅长”,晚上都在客厅休息。 

从春节前到这个五一,甘雁妃没有过一个完整的休息日,即使轮到她休息,她也忍不住要回到发热观察病区来,查看同事们的工作情况。 

pic_841573

甘雁妃在整理防护装备。

有她在的地方

护士们很安心

在发热观察区里,作为护士长的甘雁妃一共管理着来自不同科室共51名护士。甘雁妃并没有特意去想如何快速组建一个优秀的团队,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影响整个团队。 

为了做好医护人员的疫情防控工作,医院组织了全面培训,从个人防护到病人采样,都在培训范围之内。培训考核合格后,护士方可进入病区工作。但甘雁妃知道,实际工作仍有可能存在未知的风险。 

作为发热病区资历最深的“护理老将”,甘雁妃再次主动请缨去关口,把好进出发热病区医务人员个人消毒隔离关,管理病区清洁区及生活区的消毒隔离和后勤保障工作,艰巨而细致的工作开始了。 

“保护好我们的同事,才能更好的照顾患者,我愿意为他们挡在疫情之前”,她专门负责检查医务人员进出发热病区的防护。每一次转运疑似病人,她都亲力亲为,严格检查每个医护人员的防护服装,监督着每个人洗手消毒、穿防护服符不符合标准、戴口罩、护目镜,无数次弯腰帮同事整理服装、抬手固定防护口罩,看到同事们的防护标准都在正常范围内,她才把那根紧绷的弦稍稍放松。 

疫情期间,冲在前线的工作人员会出现心理上的焦虑。甘雁妃总是及时出现在他们的身旁,聆听他们的苦恼和忧虑,有针对性地排解烦恼。 

当时发热观察区有一位收费员心理压力特别大,既担心自己感染病毒,也害怕拖累家人,常常一整晚都睡不着觉。甘雁妃了解情况后,不但通过聊天安抚她,还为她联系了心理医生。  

针对这种情况,发热病区也专门设置了心理治疗室,护士们常常会到那儿去做一些降压练习,有时候也会请心理科的医生来给护士们讲讲课。 

在甘雁妃眼里,她手底下的兵一个个都很了不起。

疫情期间,甘雁妃的手机微信24小时在线,尽管晚上下班也会惦记医院的事情,与值班的护士保持联系。

每当一些护士到休息区休息时,他们会习惯性地对甘雁妃说:“护长,我在下面睡觉,有什么事马上叫我!”

遇到不同症状的病人,他们在群里说一声,就会有对应科室的护士说“我马上来”。 这个基本由“90后”组成的护士团队,深深感动着甘雁妃。 

而在护士们眼里,甘雁妃作为“非典老将”,就像是团队的定心丸,“有她在的地方我们就觉得特别安心,特别有安全感”。 

pic_841577

在护士们眼里,甘雁妃作为“非典老将”,就像是团队的定心丸。

武汉来的双胞胎高烧

她帮忙备好奶粉尿布 

在甘雁妃眼里,病人不仅是写在病例上的症状条例,而是有血有肉的人。她尽她最大的努力关怀她经手的每一位病人,尤其是在发热观察区的病人。 

在看护病人上,经历过“非典”的甘雁妃直言,新冠肺炎对医护工作者的挑战更大。“‘非典’时期,我们要照顾治疗的就是非典病人,但在新冠肺炎的发热观察区,病人都是有症状但未确诊的,既要做好治疗,也要做好病人间的隔离”。 

甘雁妃介绍,疑似病例会在发热观察区住两三天时间等待咽拭子的检测结果,若呈阳性,确诊后会转去市八,若呈阴性则会根据症状送往不同的科室。 

而在等待结果的期间,病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上的恐惧。对此,甘雁妃解决的办法就是,有事没事多进病房,和他们聊聊天。碰到病区接诊了重症病人,甘雁妃就第一时间准备好各种监护抢救仪器设备和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令甘雁妃印象深刻的有一对一岁左右来自武汉的双胞胎,由爷爷奶奶带着从武汉来到广州,发烧39°多,隔离在发热病区。家属最开始没有想到要来到医院观察,没有准备充足的奶粉和尿片。甘雁妃了解此情况后,马上帮他们准备好了奶粉和尿片,还联系饭堂准备一些宝宝可以吃的东西,例如粥和蛋糕,同时叮嘱护士们多去病房看看,逗逗孩子。 

三月底开始,广州境外输入病例开始增多,发热病区也开始出现境外病人。这意味着甘雁妃和护士们的工作需要处理比之前更复杂的情况。有的病人语言不通,一时间也没有办法找到合适的翻译,他们就通过肢体语言来一点点比划,尽可能地多沟通来解决一些工作上的问题。 

pic_841579

甘雁妃从事护理工作近30年。

年届50的甘护士长回想起当初自己为什么会选择护士这一职业:“没来医院之前,看电视觉得护士很靓,只要发个药,来了医院之后发现完全不是,但也从没觉得后悔过,反而是越干越爱这行。” 

接近30年的护理生涯,甘护士长把青春和激情奉献给了一线防疫,她参加过2003年的抗击“非典”,经历过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再到如今的新冠肺炎,已是她的第三次“逆行”。

今年她入选广州市推荐广东省劳动模范候选名单。回顾这些,她觉得支持她的精神力量并非那些很伟大的说辞,而是简单的“职责”二字。 

采写:南都记者 叶孜文 实习生 于沁如 马新杰

摄影:南都记者 马强

编辑:邹琳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