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改革,深圳资本市场如何逐鹿?“湾区大钱进”解说发展契机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0-05-02 06:27
报料有奖

南都深圳报料电话:0755-82121212

从“试验田”到“先行示范区”,深圳历经四十载成为了引领全国经济风向的城市,资本市场实现从小到大的规模跨越式发展,也酝酿出金融业乃至产业资本的壮大。南方都市报近日全新推出深度财经访谈栏目——《湾区大钱进》,将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放眼全球财经热点,重点关注宏观经济走向,产业发展前沿,搭建产学研与资本市场的沟通桥梁。

近期,备受瞩目的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首次将增量与存量市场改革同步推进。深圳的资本市场在此关键节点将有何变局?“新创业板”如何利好深圳的创新创业企业? 4月30日,深圳大学当代金融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世平和宝新金融首席经济学家、香港国际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郑磊走进南都直播间为投资者解局。

 

1561588243575_.pic.jpg

话题一:

创业板改革有何现实意义?

“新创业板”如何赋能创新创业企业?

为企业转型升级“架桥铺路”,向上拉动实体经济

4月27日晚,创业板改革方案“出炉”,这意味着在科创板已试点9个月的注册制将在A股逐步推进,也代表创业板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再迎关键节点。结合当前疫情时期,全球经济增长面临重重挑战,此次启动创业板改革有何现实意义?“新创业板”如何助推赋能创新创业企业?

对此,国世平表示,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可能会面临大萧条,“企业找不到订单,中小企更可能存在资金不足的情形,不同产业停摆以后,经济要如何‘复活’?”他认为在企业亟需融资的情况下,由于贷款融资属于间接融资,有还本付息的压力;而上市可直接融资,筹备资金复苏发展的效率会相对较高。

国世平指出目前大中型企业是经济的重要支柱,但也不能忽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力量,“大中企业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只能发挥相对有限的作用,而国内的中小企业可带来70%的就业机会,”国世平认为在目前经济停摆亟需复苏的阶段,失业率的提升可能会带来系列问题包括社会稳定、金融风险等,而此次创业板的改革能帮助创新创业的中小企活跃起来,系列就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改革后的创业板主要定位于主要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和科创板侧重“硬科技”企业并不相同。郑磊表示此次创业板改革旨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更希望中小企能成为产业生力军,这样才能切实对实体经济起到向上拉动的作用,“我们看到现在创业板的发展规模有待提高。注册制有助于创业板的扩容。可以说这次创业板改革的目标比十年前开板更明确。这是一个支持企业转型、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的资本市场重要举措。”

 

1581588243577_.pic.jpg


话题二:

创业板改革对深圳资本市场有何利好?

如何跟其他一线城市竞争合作?

结合创新科技优势,在金融改革领域先行示范,深港两地可相互借力发展

国世平认为,国家金融中心的定位意味着要有大批金融总部落地在此,而深圳缺少金融机构总部的落地,还是区域性金融中心。与之毗邻的香港则是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大批金融机构的总部。同时,他表示,作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深圳,金融交易量并不比上海、北京差。深圳的股票交易、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等都在全国排在前列。

金融交易活跃,底子好的深圳,如何在金融改革领域先行示范?从创业板改革到央行将深圳纳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接连的金融改革举措,似乎暗示着深圳在金融改革领域的先行示范作用要进一步发挥。深圳人民银行表示,在深圳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有利于发挥深圳金融及科技优势,促进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全面建设深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在郑磊看来,深圳云集诸多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企业,尤其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这些企业发展到有相当水准的程度,在开放的创业板市场得到融资,就能不断发展壮大,在全国能起到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郑磊表示,相比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和定位,深圳在金融改革领域还有一些瓶颈尚不能突破。创新创业离不开金融支撑,深港两地的金融业要密切配合、相互融合,彼此借力去发展。如果将深港视为一体的话,深圳的资本市场,包括未来的金融科技的庞大产业和央行数字货币的试点,加上香港软硬件的基础,深港就是中国最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改革先行示范作用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

此外,郑磊还表示,两岸三地的资本市场改革是一个相互促进的结果,差异化发展不需要过多的强调。香港之前采取一系列改革举措,接纳新经济企业,包括允许未盈利的企业上市,推进“同股不同权”。之后上海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则是一个更为开放的措施。如今,创业板改革到了一个吸收经验、更进一步的阶段。“市场是有机发展的过程,上海科创板强调科技创新,深圳创业板强调创业、传统行业的升级,两者并不矛盾。未来企业上市、投资者的选择会出于一个很客观、经济的考虑。”

 

1591588243578_.pic.jpg

话题三:

改革后的创业板“新”在哪里?

注意哪些投资机遇和风险?

提升公司盈利门槛,涨跌幅调整至20%,监管和投资逻辑都亟需更新

 据了解,此次创业板改革将充分借鉴科创板经验。深交所新闻发言人介绍,创业板交易制度改革基于创业板现有市场特点和投资者结构,引入创新机制安排,主要包括适当放宽涨跌幅比例、引入盘后定价交易方式等举措。

国世平认为,在科创板之后,选择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是因为其已作了长时间的改革准备,且交易活跃度高、盘子不大、投资定位属较高风险等市场特点也意味着,在创业板进行改革试点注册制是比较合适的选择。郑磊表示,自科创板、创业板相继试行注册制后,注册制或会很快会推向其他板块。创业板做好注册制以后,可以推向主板,有利于建设国家多层次资本市场,发挥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

此次创业板改革也有诸多制度创新,如提升上市公司盈利要求,要求“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5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1亿元”,“这个盈利门槛的提升也是对公司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视,重视公司的成长性,”国世平说道。 

国世平表示,过去中国证券市场在监管上可能会存在角色“错位”问题,创业板试行注册制以后,证监会、交易所都可以回到自己的角色上,履行职责,券商也会迎来一波发展机会

另外,在创业板改革之下,股票涨跌幅调整至20%,对此郑磊提示投资者也要与时俱进更新投资观念。“过去不少投资者认为只要能炒的高就好,不太关心企业的财务业绩能否支撑起股价,这是十分落后的观念。配合新规,投资者以后选股要跟上形势,熟悉新的基本面,看公司的发展前景、财务数据,”郑磊认为,更新投资观念是一个相对困难的过程。在新的形势下,市场也会逐渐涌现一批新的投资者。

统筹:南都记者 黄玮

采写:南都记者 程洋 黄玮

编辑:戴越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