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看到病人的心脏在你面前跳动,能充分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每一个切口的打开、每一针的缝合都要精确到毫厘,‘开心’到‘关心’的过程都是惊心动魄的,缝深0.1毫米可能就会引发大出血。这是在心脏上针尖的舞蹈!”,省医南海医院的柯英杰医生如是说。患者离开手术室并不代表手术结束,反而是另一个惊心动魄的术后监护的开始。心脏术后早期的患者病情瞬息万变,心外科重症监护的医护人员也一次次把患者从鬼门关拉回。
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即原平洲医院,以下简称“省医南海医院”)作为南海首个开设心外科的医院,从2017年至今,已完成了500多台的心外科手术,已逐步成为佛山地区年手术量最多的医院。走进省医南海医院心外科,听医护人员讲述那些发生在手术室、心外科重症监护室、病房里的故事。
‘开心’到‘关心’的过程都是惊心动魄的,缝深0.1毫米可能就会引发大出血。这是在心脏上针尖的舞蹈!
心外科重症监护室
每分每秒都在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傍晚时分,走进略显昏暗的心外科重症监护室,从手术室出来的患者身上监护设备众多,他需要在这里待上一段时间,身体重新适应刚修复好的心脏。在这里,患者由于生物钟混乱,分不清是白天还是黑夜,管床护士会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告诉患者现在几点,在这里呆了多少天。“如果是白天,我们会多开几盏灯,晚上就把灯光调暗,尽量营造睡眠氛围,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物钟时间。”护士组长梁键伟如是说。
患者呆在这里的时间与在病房相比是较为短暂的,短到甚至让患者觉得心外科重症监护室对他们的病情并没有太大的帮助,甚至经常有家属会在心外科重症监护室门口催,“为什么还不出来?”其实不然,梁键伟说,重症监护室是维护心脏外科手术胜利果实的重要保障,大多数患者脆弱的心脏在这里经历了生死时刻后得到康复。
“术后24小时最为关键!患者容易出现胸液多、心功能不好、呼吸功能不好等病情变化,要及时进行干预,我们常常需要使劲将走向鬼门关的病人往回拉。”在心外科重症监护室里,医护人员实现24小时轮班制,他们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的监测在时间上可精确到分秒。监护室护士们要密切关注患者心电图、血压、尿量、胸液量、电解质等各方面的变化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治疗纠正。比如,胸液是从伤口里引流出来的,混合了伤口的渗液和少许的渗血,应该是颜色比较暗的,但是如果流出来的胸液像较为鲜艳,要打起十二分精神,要警惕是不是伤口有出血,需要对此进行及时的止血治疗。
心外科医生在手术中
第一次给心脏术后患者应用IABP
梁键伟记得一位比较特殊的患者。患者是一位中年阿姨,一天晚上她说觉得自己很口渴,觉得胸口很热,当护士去查体摸她的手脚却是冰凉冰凉的。梁键伟说,这种情况就是低心排综合征的常见表现。患者心脏的排血功能不太好,血液没办法泵到身体的各处,所以她的手脚是冰凉的,但是她的血就淤积在她的心脏周围,她就觉得很热。这种矛盾的现象就是心脏术后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低心排综合征。“刚开始没有意识到是低心排,第一反应就是局部改善她的血液循环,有点用,但后面她还是觉得口渴,不停要水喝。”梁键伟指出,液体摄入量过多,心脏功能会持续下降最后导致心功能衰竭,那就会很危险。后来,在曾嵘主任的指导下,监护室医护给阿姨上了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是机械性辅助循环方法之一),后面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胸口热的情况缓解,手脚由冰凉转温热。
这也是梁键伟第一次将IABP应用在心脏术后患者身上。由综合监护室护士转型成为心外科重症监护室的护士,梁键伟坦承自己的知识储备肯定是不太够的。在省医心研所进修那段时间里,他不断地学习心脏术后监护的知识。“不同的手术方式,不同的仪器的使用等都需要重新不断地学习”。在他看来,新仪器的引进对病人病情的治疗是有利的,在这个过程中护士也需要学习的,要学透基础原理,怎么做,怎么用,要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经过500多例心脏术后监护的历练,谈及自身变化时,梁键伟说,“刚开始独立护理病人时心会有一些慌张,到现在对病情观察的关键点掌握逐渐比较准了,心里有底,不慌了。”在不断充实自身临床经验提高业务能力大的同时,他也在努力希望在教学科研上做出一些成绩。接下来,他还计划着成立一个护理科研小组,以填补该院护理方面科研的空白。
对于护士们的工作,心外科医生柯英杰表示认可。他们是最亲密的伙伴,在心脏重症监护室的每一个日日夜夜,他们的守护、观察、调整都是为了给每一个刚刚经历新生的心脏平稳度过危险期保驾护航。他们是一群低调、极少在家属面前露面却对患者来说又极其重要的白衣天使!
手术室
被吓出一身冷汗的第一天
心外科重症监护室开科第一天是惊险的一天。柯英杰回忆道。第一台手术比较顺利,但是患者的心脏很大,心功能偏差。手术整个过程都比较流畅,手术结束的时候,食道彩超评估心脏收缩等各方面看着都不错,患者顺利回到了刚刚启用的心外科重症监护室。
第二台手术准备结束的时候,监护室的电话打破了原来手术室刚刚轻松下来的氛围。第一台手术患者心率快、血压低、血管活性药物量大,考虑心脏术后低心排综合征,要使用器械辅助(IABP)。但心外科患者病情变化就是如此之快。然而就在此时,在柯英杰跟主治医生在准备关胸的过程中,发现心脏突然出血,可能是左心耳出血。出血的位置需要进行止血修补,但出血位置很深,较难操作。一直在旁边指导关胸的主刀黄主任当机立断替换下主治医生进行止血修补,同时安排他去给低心排的患者置入IABP器械辅助稳定心脏情况
黄主任稳健而又精细地缝合,很快就把出血止住了。出血位置很深,在关胸阶段,进行心脏的缝合和修补是需要高超的技术和稳健的心态的,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大出血抢救。
而主治医生也很顺利的完成了IABP置入术,患者心脏情况也慢慢稳定下来。同一天手术的两个病人同时出现危险的病情变化,这种几率是非常低的。偏偏就让我们碰到了,还是在心外重症监护室开科第一天,就连主刀黄主任也被吓的一身冷汗。这也注定是一个不凡的日子,柯英杰对这一天发生的事情仿佛历历在目。然而,这样的抢救随时有可能发生,他们枕戈达旦,兢兢业业,奋斗不息,只为让每一颗受损的心得到救治,乃至康复出院。
把每个主刀的手术步骤牢记在心
“基本上所有手术我都会上,一天最多上两到三台手术。”柯英杰说。心外科手术非常考验医生的体力和忍耐力。“不同手术,手术时间也不同,大血管手术一般要8个小时,在抢救的时候,10个小时、12个小时都站过。”
在手术台上的时候,尤其是抢救性手术的时候,主刀医生操作很快,作为助手的柯英杰也一定要跟上。所有的手术步骤都要想到主刀前面。主刀下一步要做什么,要提前准备好,包括提醒器械护士要下一步要递什么器械。“我的习惯就是会把每个主刀的习惯都牢牢地记在脑子里,保证手术安全顺利进行。”在手术台上柯英杰会根据每个主刀的习惯,在主刀进行下一步操作之前提醒护士准备对应的器械。手术流畅一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主刀医生的压力。
年轻医生都需要手术操作的机会来锻炼自己的基本技能但是也是要在遵从各个主刀医生的习惯去进行操作的。一个优秀的助手是能够为任何主刀医生创造良好的术野条件,为手术安全顺利进行保驾护航的。心外科医师的培养过程极其漫长,把主刀的习惯牢记心中只是这条路上一个很小的缩影。
第一次独立完成腔镜关胸
开胸、打开切口、将心脏暴露、建立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清理病变的瓣膜或血管、缝合切口、恢复心跳、评估心脏情况、关胸……这些心脏手术的流程柯英杰都牢牢地记在了脑子里,“经常会梦到自己主刀做心脏手术的流程。”也是在这里,柯英杰完成了人生第一台腔镜心脏手术的关胸术。
胸腔镜心脏手术关胸基本是主刀在操作,助手只是负责拉线以及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大部分的工作都是主刀在做,但主刀精力是有限的,他完成手术的主要操作之后常常会比较疲惫,后面助手会完成关胸术。
微创胸腔镜手术是在患者的胸壁上开了几个小孔,通过这几个小孔,在器械的帮助下完成的手术。柯英杰在这里完成了他的第一次的腔镜下的关胸术,“看着屏幕,心脏就在你的面前,拿着长长的针持,通过胸壁的小洞来进行缝合止血操作。”然而,每个患者的胸腔是不一样的,进针的深度全靠医生个人慢慢去感觉及锻炼。这个培训过程是很漫长的。胸腔镜关胸术主动脉插针口一般要打十二个左右的结。在柯英杰打完第四个结后,台下的省医心研所的麻醉老师就夸赞说:“小柯,很稳定哦。”其实,柯英杰心里很慌,那是他第一次做胸腔镜关胸术,那也是整台关胸术中最凶险、最关键的地方之一。
这一次看似平凡的关胸术其实也是有个有趣的故事的。完成主要操作后,主刀郭惠明主任主动跟助手柯英杰调换了位置。“小柯你过来看一下,止一下心包膜的出血。”郭惠明说。可是柯英杰完成了上述操作后,郭惠明并没有变换位置的意思,而是开始在一助位置指导腔镜手术关胸术的每一步操作。“我感觉被骗了,”柯英杰回忆说。尽管是没有预先被通知要准备这样的手术操作,但是同样的操作已经在他的脑海里重复了千百遍。在柯英杰看来,这也是郭惠明作为前辈栽培后辈的良苦用心。“在保证手术安全的前提下,年轻医生的每一次进步背后都有着前辈精心的指导和护航。这是医道的传承。”柯英杰说。
柯英杰参与省医专家的手术技术培训班
从学生到独当一面的医生
黄焕雷主任是他读书生涯里是最好的也是最严格的导师。黄焕雷会从正确拿器械开始,一步一步教学指导。一个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心脏外科专家,从拿针持开始、从缝皮开始一个个细节得去教后辈学生,每个细节都不停地纠正。“外科医师要基础扎实的,做好每一个细节!”这是黄焕雷对柯英杰的谆谆教诲。
做学生的时候,有什么事情都有老师指导,有上级医生帮忙,。但是独立工作之后,做所有的事情都要小心翼翼。柯英杰回忆道:在心研所时,他会去向资深的护士请教,这个手术,主任是怎么做的,工作之后,年轻的护士会反过来问他这个手术是要怎么做的,要准备什么东西。从受指导到指导者的角色转换、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转换、从跟班到独立值班的过程更多是一种责任的担当。柯英杰自述自己是被香港医疗剧“骗”来学医的,就是这样一位医学生在南海医院心外科、省医心研所的大家庭里正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能够独当一面的心外科医生。
“能被患者记住自己的感觉是非常好的,他会很感谢你,可能你已经把这个人忘记了,他还能记得你的名字,而且他也在慢慢走向健康,这让人觉得非常开心。”
病房
看着患者一天天好起来,很有成就感
与昏暗的心外科重症监护室不同,在病房里,那些努力练习着吹气球的患者,那些忙着帮患者做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做“数学题”的护士,那些在“温馨小屋”里传出的阵阵笑声,这一切都能让人觉得充满希望。
“熬过手术及手术后心功能恢复关之后,病人的情况会越来越好。甚至能看到患者整体状态一天比一天好,这种希望的感觉带来的医生成就感是自然而然的。心脏外科能够吸引年轻医生去学,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柯英杰说。
“心外科要考虑的东西比其他科要多很多,必须要独立去思考。”从儿科转到心外科病房的护士林润芬坦言,儿科的压力比较大,主要是在跟家属沟通上;在心外科的压力也大,主要是因为患者病情比较严重,病情观察方面必须要很细心。“当然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让家属信任你,需要沟通到位。”
在这两年多里,林润芬个人觉得在心外科成就感会高一些,特别是那些心衰、心功能不好的,来的时候一大堆问题的,连走都走不了只能半躺在床上吸着氧的患者,做完手术之后,健步如飞。
“芬姐,原来你在这里!”一些一两年前做完手术的患者回来复诊,一看到她就能喊出她的名字,“能被患者记住自己的感觉是非常好的,他会很感谢你,可能你已经把这个人忘记了,他还能记得你的名字,而且他也在慢慢走向健康,这让人觉得非常开心。”
心衰、心梗、反复住院、到处求医的患者朋友在南海医院心外科得到了救治,获得了新生,延续了生命,提高了生活质量,重新投身社会。心外科不仅仅是心脏的修补手术,更多的时候是给予患者“心”的希望。
采写:南都记者杨韵仪 受访者供图
编辑:何惠文,杨韵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