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近期,知名学术期刊《Nature》出版集团公布了2019年全球医疗机构“自然指数”数据,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再次位居全国医院前10名。
从2016年开始,“自然指数”针对在医学前沿科技成果产出情况,对全球研究型医院进行排名,是目前国际较通用的研究型医院评价体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在自然指数医院排名中表现不俗,近年来居于国内医院前十。其中2018年居全国医院第四,并进入全球医院Top100,2019年两次排名分别在全国医院第七、第八位。
连续3年每年新增一位国家杰青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院士
据统计,从2016年至2019年,我国进入全球Top100医疗机构仅有5家:华西医院、仁济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和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在这五家医院中,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占有两家。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是我国第一家西医院,迄今已有185年历史。医院在“十三五”之初提出打造“一流研究型医院”的目标,引导和培育“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研究,以“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为建设抓手,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科技创新能力迅速提升。
医院领军人才辈出,2019年宋尔卫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连续3年每年新增1名国家杰青,专职科研人才队伍实现多倍增,人才高地和高峰逐步形成。
医院近年承担各级科研经费逐步提升,2019年科研经费达2.2亿元,国家重大重点项目数年均5-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医院前二十。
这项乳腺癌治疗技术全球领跑
医院重视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出,也重视该成果的落地应用,从而回归临床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临床诊疗、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此前,宋尔卫教授与哈佛大学合作,全球首次将siRNA(小分子干扰RNA)成功地应用到保护小鼠爆发性肝炎的模型中。成果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引起国际极大关注,该成果入选Science杂志评选的“2003年度全球十大科技突破”。近年,团队继续深入研究,通过单链抗体偶联实现了siRNA靶向给药,克服了RNA药物应用的瓶颈问题,系列研究催生了siRNA相关药物的获批上市。
近年,宋尔卫院士团队发现了肿瘤免疫微环境对肿瘤发生发展的系列机制,成果发表在《Cell》等顶级期刊,并获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系列成果很快也被应用到肿瘤外科领域,提出了以“病灶清除、器官保护、诱导抗肿瘤免疫微环境”为特色的新型精准肿瘤外科理念。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在多种实体肿瘤的精准外科治疗上国内领先,其中保乳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十年肿瘤特异生存率为91%,达到世界领跑水平。
多项医疗科技成果应用于临床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呼吸科主任江山平
在今年的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中大孙逸仙医院呼吸内科江山平教授在全球最早提出磷酸氯喹救治新冠肺炎的设想,并最终形成临床救治方案。该方案被列入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六版、第七版中,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参考了该方案。
医院的医工融合中心汇集各学科人才,旨在多学科联合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设备、诊断试剂、新药、3D打印、人工智能等产品。近年来在心源性猝死预警设备、糖尿病足敷料、乳腺癌诊断试剂、3D打印、医学人工智能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在本次疫情中由林天歆教授牵头研发的“基于胸部CT新型冠状病毒肺炎AI辅助诊断模型”,诊断准确率超过90%,各种诊断指标全球领先,受到国家和省市的高度认可与推荐应用。产品在国内多家医院应用推广,并通过中国科学院国家心云平台线上部署,供全球推广应用。
采写 南都记者王道斌 通讯员张阳 刘文琴
编辑:游曼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