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队员也会传下去,深圳玉律醒狮舞传承人面临断层困境仍坚守

南方都市报APP • 光明大件事
转载2020-05-08 06:50

“狮子去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30多年后,曾国飞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看舞狮的场景。那时,他7岁,在家中听到乍起的锣鼓声,撒着脚丫跑出家门,跟着舞狮队跑遍了村子。而这次记忆,也影响了他对玉律醒狮舞的理解和传承。

玉律醒狮舞为南狮,早年间多为镇邪降魔保平安之意,每逢传统节日表演。此后,浮浮沉沉130多年,玉律醒狮队一度解散,如今,又面临着年轻人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存在断层现象。

对于深圳市光明区玉律村村民来说,舞狮不仅是节日记忆的一部分,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面对传承困境,玉律村曾国飞和曾国辉这对结拜兄弟,刚接手时“有一些简单设备,队伍不固定,青黄不接”,如今已将玉律醒狮舞发展为光明区文化名片。日前,玉律醒狮舞入选深圳市光明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名录,将迎来新的机遇。

800x534_5eb409943d7a5.jpg

中秋表演结束后团队合影。

800x534_5eb4098e6c4ef.jpg

曾国飞。

800x1423_5eb4097d5149c.jpg

曾国辉在表演中。 受访者供图

800x450_5eb4099d89364.jpg


狮舞,舞狮人

带不满十岁女徒弟

体力要求高从“童子功”抓起

雄狮伴着锣鼓声灵动翻转,在高低错落间闪转腾挪,时而飞走山峰,时而游走溪谷……表演结束,这群舞狮的后生聚拢在一位身材魁梧的老者身旁。老人名叫曾国辉,现在63岁,在醒狮队执教20余年,队里大多数年轻人都是他教出来的。

礼让、进场、先祭拜后表演、遵从醒狮礼仪……对每个队员曾国辉都从头开始教起。据介绍,玉律醒狮队目前共有38名队员,每天下午都会训练两三个小时,执教20余年的醒狮队教练曾国辉除了传授舞狮的技能技巧,还教醒狮文化。

到达玉律村口,穿过玉律广场,再花2分钟走过一条小路,右拐就到了曾国辉的家,与醒狮队排练场相隔仅数米。曾国辉是玉律村人,他将自建房一楼改成了小型武术训练场。每天只要有空,他都会练上几把。

“你想看打拳吗?我让我徒弟过来。”曾国辉口中的徒弟是个不满10岁的小女孩,出拳有力,出腿迅速,整套武术耍完颇有练家子的风采。在曾国辉看来,舞狮动辄表演一个小时,对体力要求高,最好有“童子功”,他就是从九岁开始练习。

虽然年龄相差20岁,曾国飞的打鼓天赋并不比“大哥”曾国辉逊色,而他本人对此也颇为自得。“每一样东西都有它好玩的地方。”但是打鼓是最难的。在他看来,舞狮头“慢慢就会舞得很好看”,而打鼓则是千变万化的。因为没有鼓谱,他学习打鼓时主要靠记忆,通常是师傅说一句,自己记一句,难度较大。第一次学的时候很辛苦,经常学到“衣服脱下来,一扭都是汗水”。

据介绍,玉律醒狮队现有38个队员,而在刚接手时,情况远不如现在乐观。彼时,曾国飞受托接手玉律醒狮队,找到了曾国辉,两人一拍而合,后者负责教授舞狮技艺,前者负责物资统筹等。决定重整醒狮舞后,俩人一看,“有一些简单设备,队伍不固定,青黄不接”,又顿感困难不小。


传承,发扬

因工作学业年轻人退出舞狮队

面临断层问题

与其他非遗相比,玉律醒狮舞更多是面临断层的问题。

2008年,受命接手玉律醒狮队之后,曾国飞首先面临的是找谁来教授狮舞的问题,其次是招人和购买设备。有了曾国辉加入后,第一个问题就解决了。

在训练一段时间队伍稳定之后,新的问题出现了。曾国飞发现,一方面,因为学业和工作的原因,一些年轻人慢慢地退出了舞狮队;另一方面,由于新队员主要集中在7-13岁,也不免因为学习影响舞狮。

曾国飞说,能坚持下来的人比较少。醒狮队重新成立时有100来个人,到第二年剩下50个人,现在有38个人。但同时,他还说爱好舞狮的大有人在,他有一个徒弟,从1999年开始坚持学打鼓,现在已经独当一面了。

经过十几年发展,玉律醒狮队也获得了大大小小的荣誉。2016年,该狮队被邀请参加深圳市第十二届文博会开幕式表演,参加广东省2015年龙狮锦标赛荣获总成绩第二名、在高桩南狮B组规定套路表演中荣获第二名,光明新区2016年第二届南狮邀请赛第一名。

同时,政府力量的介入让玉律醒狮舞的情况有所好转。玉律社区居委会拟定每年安排20万元作为醒狮队的活动经费,落实了训练馆、培训场,并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在培养年轻人的兴趣方面,玉律小学已经开通了兴趣班,目前,总共开设兴趣培训班90余场次,学员180余人。其中,有七八个学生经培训后加入醒狮队。

玉塘街道方面,将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科学规划,进一步做好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


传统,现代

此前春节一天最多五场

“只要有一个队员就能传承下去”

“从小就喜欢这个东西。”曾国飞还记得第一次看舞狮表演的场景,那时候他六七岁,其他村的狮子过来村里表演,他和一帮小朋友围着狮子跑,“狮子去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

“狮子一出去表演,锣鼓声就敲起来,很震撼。”直到现在,曾国f飞都未借助互联网渠道发布演出信息,只是简单地在演出目的地张贴演出公告,凭借“锣鼓响起来本身就是另类的通知”。“我们去到另一个村,就必须到祠堂,舞狮队过去在村里跑一圈,基本上村里人都知道我们过来了。”每年春节,曾国飞都安排了多场舞狮表演,多的时候一天5场,经常一天往返福田、南山和光明之间。今年受疫情的影响,醒狮队取消了春节表演。曾国飞说,徒弟们在春节、节日活动,婚庆活动,大公司点睛,都争先恐后去表演,这么长时间没表演了心痒痒。

采访时,曾国飞3岁的女儿不时围着他转,不难看出小女儿非常粘他,而曾国飞本人也是个“女儿奴”,在他朋友圈里,大部分的位置都留给了女儿。有考虑让女儿成为舞狮队的接班人吗?曾国飞表示不强求,主要看女儿长大后有没有兴趣。

关于玉律醒狮舞的传承,作为第四代传承人的曾国飞非常乐观。他说,“我们肯定会培养下去的”,因为只要有一个队员,“他一个人都传下去了”。

非遗溯源

玉律醒狮舞绝活:

“翻山越岭采灵芝”

据介绍,玉律醒狮为南狮,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分布于广东及广西地区。起源于咸丰年间,村民为镇压水患,特请广东佛山南海等地的狮队到村里进行醒狮表演。

大约于1885年,当地村民曾纪荣组织成立了玉律醒狮队(南狮),队员有20多人。狮队每逢春节、元宵、中秋节传统节日均举行了表演活动;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也得到较好的传承,深受百姓喜爱,村民家中有喜事纷纷邀请狮队到场助兴。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至七十年代初,醒狮文化受到冲击,玉律醒狮队被迫解散。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特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玉律醒狮队于1979年重新组建,村民曾林昌为狮队负责人。2008年,曾国飞接手玉律醒狮队。

“广东玩狮子的都差不多,就看谁的难度高,谁的狮子舞得精神”。曾国飞认为,狮舞最大的区别在于动作难度和神采,玉律醒狮队的绝活“翻山越岭采灵芝”、地狮“醉狮”就很少队伍能做到这么好。

舞狮的诀窍在于模仿狮子的动作。“翻山越岭采灵芝”设定的是狮子路过悬崖采灵芝,一连飞跃兴奋之余打起哆嗦,冷静之后看清路况,腾跃至灵芝生长地的上方,最后采下灵芝并饱餐一顿的全过程。每每醒狮队表演“翻山越岭采灵芝”时,均能赢得阵阵喝彩。

人物档案

曾国飞:43岁,光明区玉律村人。“狮子去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

曾国辉:63岁,玉律村人。“国飞,你把狮队(搞)带好,我把功夫(搞)带好。”

采写:南都记者陈蓉 

摄影:南都记者 顾威 

部分图片由玉塘街道提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