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少年说:舆论狂欢“窃格瓦拉”,为何只拿 “不打工”说事?

南方都市报APP • 时评少年派
原创2020-05-09 21:36

| 广州市执信中学 高一 冯健恒 


疫情期间,之前放下狂言“不可能打工”的周某出狱的消息博足了眼球,在这个特殊时间再次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 

timg.jpg

许多网红经纪公司看到了商机,在周某出狱当天便恭敬地在门口等候,打算签约这一位噱头十足的“大明星”。但是在潮水般的采访中,我们即便隔着口罩都能看到周某的尴尬与不安。他反复强调自己“不会打工”,不料反而引来了记者更带调侃的追问。在周某的窘迫之下,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暴露出来:我们的娱乐究竟建立在什么之上?

仔细想想,我们是因为周某行为值得学习,才让他成为大众关注的网红吗?未必。真正让我们感兴趣的,是周某犯罪后斗气的一句“不打工”,让我们惊诧之余又觉得十分滑稽。

最开始,大家还是对周某丝毫不想反悔的表现而进行嘲讽,但时间一长,网络上竟也开始散布希望“不劳而获”的论调。周某成为许多网友吐槽工作的“挡箭牌”,成为“精神领袖”,厌恶工作、甚至厌恶社会的情绪正在暗流涌动。不可想象,当周某成为了签约网红,当他这一句话成为社会接受的信条时,后果将会怎样。 

timg.jpg

不过这也只是周某一时口快,在后续许多采访中,我们还是能看到周某作为一个普通人具有的对家庭、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的尊重。“好几年没见过家人了,想回家种田”是他讲的最多的话。可惜网友们只会记住“不打工”这句“至理名言”,无论周某如何澄清,大家总是乐于将“不打工领袖”强加于他的身上。

我们现在还是在谈论这个人吗?或许不是了。如今网络上流传的“周某”早已成为一个符号,而这个符号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他们更愿意接受那个口出狂言的“周某”,更愿意对着一个小丑般的形象百般嘲弄来娱乐自己;而不愿意看到改过自新的周某,因为当他改过自新,便会少了许多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这个信息高速流动的时代,我们关注的早已不是网红本人,而是给网红身上下好的定义,我们喜欢对这个定义进行热烈的讨论,而非讨论网红。人最本质的个性被忽略,大家更习惯由观众定义网红,网红却不能选择展示给观众的形象。

这些定义,或许是网红的一时过失,或许是一句荒谬的言论,一旦暴露在视线下,大家就会“群聚而笑之”,还不许他改正。当今网络娱乐氛围的畸形,大家有目共睹,却很少人想要做出改变,这导致了网红效应会长期存在。因此,矫正网络中的价值观,防止“周某”作为“不打工精神”的形象而被大肆炒作,至关重要。

古斯塔夫·勒庞曾对群体的力量感到敬畏,因为群体一旦形成,所有人都要参与进群体的管辖中。我们国家花了不少功夫才推动了法治社会的进程,而部分网民群体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娱乐狂欢的无意识中鼓吹“犯罪光荣”的言论。很难推断这些人是抱有怎样的意图,但是存在的风险值得我们提起注意。学会辨明是非,给自己的言论画好底线,尊重网络背后真实存在的“人”,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原标题:把犯罪行为培养成舆论热点 我们是否在以消费他人的过失为乐?)


(完)


本期 接招吧!少年派:

“少年的你”如何看《少年的你》

征文依旧在进行中

欢迎各位少年派们就此话题扫码投稿

图片 1.png

持续时间:5.6-5.20

也欢迎各位少年派继续就其他话题来稿

风里雨里,我们等你

9fd1c86aab57b5c9af28e8ee72ab7f8.jpg

同时我们开通了专门的微信号

用于解答少年派们的疑问

欢迎添加

有问题,私下聊

b434251bb2fae55cea331cc79a1a997.jpg

(微信号:ndmedia-snp)

20180522030425247.gif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报无关。

编辑:晏文龙

3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晏文龙1.83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