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对涉毒官员零容忍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0-05-11 09:39

近日网传湖南祁东县文化馆一名施姓副馆长因酒后吸毒死亡。媒体从祁东县委宣传部获悉,经公安机关查证,5月2日晚,死者施某君及其朋友共10人聚餐,餐后唱歌饮酒吸毒。次日凌晨,施某君因出现抽搐送祁东县人民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目前,其他9名涉毒人员已全部归案,公安机关正在对案件进行深入侦查。祁东县纪委监委对其中涉案公职人员已展开党纪政务审查。

官方消息的发布证实了此前的传闻:这位曾获评当地“最美湘女”的副馆长的不幸身亡确与吸毒有关。同时据澎湃新闻和新京报报道,当时和施某君一起聚餐、饮酒吸毒的还有多名公职人员。

多名公职人员聚众吸毒,并造成了一人身亡的严重后果,不论是按照党纪政纪还是刑法中“聚众吸毒罪”的有关条文,这一事件的恶劣性质已经可以论定。

既然是涉嫌犯罪,鉴于公职人员的特殊身份,公众理应获得更充分的信息。到底有哪些公职人员参与了聚众吸毒,当地有必要作出正面回应,尽快依法向社会公开。

这种要求合法合情合理,也符合公职人员这一群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定位:在染毒的问题上,公职人员需要受到更严厉的约束与监管。

pic_765217

官员染毒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以本次事件而论,如果不是施某君死亡,多名公职人员的这一次聚众吸毒可还会呈现于公众视野?

新华社曾经公开报道,早在2012年,某市警方“百日扫毒风暴”专项行动中,有9名国家工作人员因吸毒被查获。在著名的“刘汉案”中,媒体广为关注的一个焦点,就是黑老大和多名政法官员等聚在一起吸食毒品。

至于本次事发地的祁东,虽然只是一个县城,但公开报道显示,仅2017年初,祁东县就一次性通报了12起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涉毒典型案例。更可怕的是,据《半月谈》披露,少数党员干部不仅沦为“瘾君子”,而且热衷于“毒友圈”,甚至堂而皇之地开“毒趴”,成为一种特殊的“官场文化”。

为什么不断有官员染毒?或许与个人难以抵挡毒品的诱惑有关,但更重要的其实是将毒品作为混圈子、谋私利的媒介。一旦以毒为媒,置身于吞云吐雾的环境中,什么规矩、制度都丢到了九霄云外。所以在公开曝光的官员染毒事件中,除了吸毒,往往还伴随着其他违法行为,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更是屡见不鲜。

尽管官员染毒并不罕见,但其最终曝光却往往因其他事件而牵出,就像本次祁东事件一样,如果不是施某君死亡,那么5月2日很可能就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

之所以如此,与内部监管机制失灵有关,而探究内部监管乏力的缘由,又可能与人们对相关问题的容忍度有关:在不少人眼里,某个干部染毒似乎只是一件私事。否则,一个有毒瘾的人不太可能做到在他的群体中始终不被发现。

从第一次发现吸毒就要严肃对待,对染毒官员必须零容忍,没有这种态度,“毒官”终究会酿出大事。

编辑:晏文龙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