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巢智能快件箱超时收费引发的轩然大波还在发酵,继杭州东新园小区后,上海多个小区也纷纷加入抵制丰巢的行列,要求协商谈判。
按照丰巢目前给出的回应,丰巢在小区放快递柜是不违法的,无非是和物业牵扯支付多少费用的问题。有业内人士向南都记者表示,整个事件中,看似炮轰的焦点在于丰巢快递柜超时收费,但真正惹怒用户的,是快递员不经用户同意就把包裹放在丰巢,从而产生了额外的费用。如今,这个额外的费用上涨了,而消费者不得不再次被迫接受。
消费者、快递柜和快递员等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
社区小卖部或物业代管包裹也有保管费
事实上,即便没有快递柜,已有许多社区小卖部或物业要求代存包裹,也要按照大小收1-2元/件的保管费。因此,站在“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角度来讲,业内普遍认为,快递柜收费是大势所趋。多位业内人士告诉南都记者,除了提升快递员的投递效率,更好保证包裹的安全性,也令快递柜相比于物业/小卖部代存等形式更受欢迎。
“无论是快递柜、驿站还是代收点,他们为末端起到了安全保障的作用,尽管快递公司,快递员已经和这些类似柜子的中介建立了付费合作,但是这个也是有期限的。”快递公司员工徐莹坦言,如果一个快件放在柜子好几周,尤其双11的时候,末端压力这么大,很多客户快件一直占用资源,甚至出现东西拿出来都坏了,这个责任又让快递公司赔。
同城配送平台员工陈炜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快递员送上门或者按用户要求送到某个地点,风险其实又是快递员在承担,很多丢件、货损就是这么产生的。”“快递员不送上门,你可以选择拒绝接收,把问题抛给快递公司,而不是把怒火都发到柜子身上。”
徐莹认为,超时付费可以培养消费者习惯,也能很大程度为快递员释放更多空间。“有些快件,快递员不能随便放,丢了,快递员赔不起,客户又追责,快递柜就承担了末端快件的安全责任。”她补充道,“快递柜收费是意料之中的,这个我觉得是行业良性发展的趋势,总会有‘阵痛期’”,“银行缴纳罚款也会给大家一个期限,超过了就收滞纳金。其他品牌我觉得也是想收费的,这个就有点‘枪打出头鸟(丰巢)’的意思。”
把包裹投放快递柜的选择权还给消费者
陈炜对南都记者表示,与其讨论收费与否,丰巢事件的核心问题更应该是:让快递员事先告知,让消费者决定是放还是不放。也就是说,让快递员把包裹投柜的选择权还给消费者,做好事先沟通,“如果消费者觉得这个费用不合适,那就约定用什么方式配送。如果消费者觉得麻烦愿意付费,那就皆大欢喜。”
事实上,这也是社交网络上许多用户抱怨的焦点之一,即原本应该送上门的包裹被放入快递柜,快递员处于主导地位;而对用户的收费门槛,又由快递柜品牌方所设置,消费者自身始终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并没有机会行使应有的选择权。
在快递行业专家赵小敏看来,就目前的交付方式来看,收件人往往是被动去快递柜取件,实际是快递公司更多在享受快递柜服务,因此对应也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快递公司是否要求快递员必须经过用户同意放快递柜?还是默认甚至鼓励快递员放快递柜?或许正是快递公司的做法,导致现在演变成用户和快递柜之间的矛盾。”他建议,部分快递员征得用户同意放快递柜、部分送货上门,对此快递公司宜拿出不同的激励机制,才有利于矛盾的解决和市场规模的扩大。
徐莹告诉南都记者,快递柜确实有助于提升末端派送效率,由于快递柜本身也要收取快递员的费用,如果可以送上门的前提下不影响效率,快递员自然是愿意送上门的。各公司对快递员也有要求——必须要放柜前征得客户同意,如果有些小区、商务楼本身就不允许快递员上楼,那就不得不送到快递柜;接下来公司的信息手段也会越来越完善,以提高客户体验。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监管部门已经发声,回应快递柜收费相关话题。其中,浙江省邮政局明确表示,对于使用智能快递箱投递的快递企业,要督促相关企业在投递前履行告知义务,征得收件人同意后,方能放置在智能快递箱内。对于经两次投递后,仍不能妥投的,须放置在智能快递箱的快件,也须征得收件人的同意,收件人不同意的,应予以退件处理。
山东省邮政管理局消费者申诉中心表示,“如果未经收件人同意,派送员未按照快递单约定的地点投放,而是把快递放入快递柜,这属于投递不规范行为,可以进行投诉。”福建省消委会则表示,按照邮政法规定,快递须按照名址投递,在投递时,事先征得收件人同意,存入快递柜再实施保管,否则,所产生的相关费用由快递公司自行承担。
江苏省邮政管理局表示,快递柜收费是市场行为,由市场调节,但前提必须是合法。江苏省邮政管理局方面还表示,用户遇到没有收到通知投递入柜导致收费的,应该积极维权。
末端配送场景复杂 快递员管束还有待加强
南都记者在采访快递柜运营方时了解到,在快递柜的市场教育期,考虑到用户付费在很多地区接受程度不高,多数运营商较早期均设置针对快递员/快递公司的单向收费——根据格口大小不同,一般3-6毛/格,多数情况下单格口不超过1元(具体情况以当地为准);还有包月模式——快递员一次性下单租用后付款,租期内可以无限次投递。也存在另一种模式,系快递公司在当地的加盟商与快递柜运营商合作,其片区的快递员使用可不收费。
在这样的情形下,一方面包裹批量入柜可以提升末端派件效率,另一方面因自行缴纳格口费、以及未能送货上门易引发消费者不满,快递员对此的态度也呈现出两面性,成为实际管理中的难题。一位物流行业从业者对南都记者坦言,尽管相比于收费的丰巢,自己今后会更倾向于选择免费的机柜或者代收驿站,但就趋势来看,“以后小件自提肯定是常态,单单都送,快递员也确实负荷不了”,“快递员随意性也强,快递公司约束起来存在不小的难度。”
陈炜具体解释说,快递行业的配送段是劳动密集型业务,快递员每天送的单太多了,他们联系的时候,用户在哪里、有没有接电话、要不要改地址……各种意外事件都可能产生,需要快递公司想办法应对,所以,建议配送前,用户就已经可以选是配送到家还是放丰巢或者自提等等。
对于包裹是否投放入柜的选择权设置,还需要快递柜、快递公司和电商平台等多方的协同。据南都记者了解,现阶段,部分电商平台在商品的下单页面,列出了配送的方式供消费者做选择,包括物业代收、门卫代收以及小区门口自取,其中还分段罗列了送货时间,反映出末端配送在满足多元需求的同时,正逐步走向精细化运营。
收费不应该“一刀切”
南都记者梳理注意到,就官方已披露的统计来讲,丰巢、速递易、云柜、近邻宝均已覆盖全国超过100座城市,其中丰巢、速递易的日均处理包裹量可达1000万+。多数智能柜除了投递服务,往往兼有区域配送平台、校园物流中心的驿站属性,以及包裹寄存、广告媒体、电商等多元化业务。收入来源集中为派件、揽件、广告、寄存。但伴随着扩张,快递柜行业始终面临盈利难问题,依据官方披露的数据,上述两大快递柜公司在连年亏损的基础上,光是2019年1~12月的亏损合计就约13亿元。可以看出,现有的增收方式所带来的成效微乎其微。
“快递柜的发展普遍处于亏损状态,收费模式是一种提高商业转化的有益探索。”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对南都记者分析称,快递柜虽然有很强的社区公共服务功能,但目前普遍处于投入高,回报低的情况,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究其原因,一是投建普及率不够,二是用户使用率不高,635亿的快递包裹,入柜比率才占10%左右,消费粘性还没培养起来,距真正成为用户习惯还有很远的距离。
有业内人士认为,就目前的市场结构、竞争环境以及用户体验来看,快递柜对用户全面收费的时机还有很大的挑战。“在快递柜规模还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快递柜收费应是快递柜运营企业与快递公司协商,双方达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陈炜站在企业的立场,强调了收费的必要性,“24小时作为收费门槛的‘一刀切’收费模式肯定要改进的。不然丰巢长期亏损,体验肯定会越来越差。”他进一步表示,“现在定12小时就是控制成本的做法。既避免了包裹堆积,一定程度也能满足大多数的需求。况且大家知道12小时收费之后,心里也有数,如果12小时拿不了就干脆约定下次,避免第二天格子被前一天的包裹占了。”“收费类目更细致,肯定是长远趋势。”
但更多用户提出了丰巢在时间设置上的不合理——尤其对于上班族而言,出差、加班、应酬等太过普遍,超12小时不取的情况会很多,而超24小时、48小时不去取的才会较少。“在解决资源闲置和浪费的考虑上,超时收费其实起不了多大作用,真的没有时间取或者忘记去取件的人,也不会因为收费就马上去取,毕竟数额不大。企业做好提示、比收费更重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5G新产业》作者盘和林认为,“企业如此设置更多是为了利润,但是利润‘两头吃’的这种做法并不可取,有种被动消费的意味。这种风气需要刹住。”
“未来快递柜收费,也许会成为某种趋势,但至少现在用户习惯没有养成,企业走得太过头,容易遭到普遍反对。”他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也建议,末端投递在设计的时候应充分尊重消费者自主权,比如寄快递/下单的时候让用户勾选(是否接受加收费用),“有的人常年收快递多,会员当然合适;但是一年只收几个包裹的用户,完全没必要充会员”,也就是说会员制模式并不具有普适性。“快递柜提升了快递员的工作效率,但是客户端的取件效率是降低的。企业需要站在用户角度来想,而不是只想着盈利。”他补充。
采写:南都记者 傅晓羚
编辑:田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