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备受关注的“人造肉”产品又添一员。
南都记者5月11日(今日)留意到,零食企业百草味已推第三款“人造肉”产品。从现状来看,目前包括百草味、肯德基、星巴克及双汇食品等,在“人造肉”的赛道上“扎堆”。
虽然国内“人造肉”产品暂未有显著业绩增长,但南都记者发现,目前资本市场对“人造肉”领域颇为关注。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人造肉”暂未形成规模效应,成本仍较高,另外相关生产标准尚未出台。
百草味推第三款“人造肉”,餐饮、食品企业“赛道扎堆”
据南都记者了解,百草味新推出的“人造肉”产品主要为粽子(用于馅料),这也是该公司今年新上马的第三款“人造肉”产品。百草味相关负责人今日向南都记者表示,本次“人造肉”产品主要与国内“人造肉”相关生产企业合作,以大豆组织蛋白(非转基因),加入亚麻籽油和“甜菜红”等还原接近真肉的外观和口感。
百草味持续加码力推“人造肉”,是去年至今国内“人造肉”热潮中的一个表现。据南都记者此前报道,包括肯德基、星巴克等餐饮企业,在今年4月先后上市植物肉(即“人造肉”)相关产品。国内上市公司方面,“人造肉”概念股双塔食品、肉肠类生产企业双汇食品分别通过原材料供应和收购公司的方式,进入人造肉领域。
据兴业证券研报显示,据Marketsand Markets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市场规模约121亿美元,预计以每年约15.0%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或将达279亿美元。“随着大品牌介入,国人的多元细分需求(“人造肉”需求)已然成风”。
那么,赛道扎堆的“人造肉”,对于入局企业来说“香”吗?
对此,百草味方面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今年1月上市的第一款“人造肉”产品销售情况来看,截至3月份销量“保持了300%的同比增长”;星巴克方面则告诉南都记者,因其品类的销售情况都需与财报的公开数据保持一致,故无法向南都记透露;而南都记者透过双塔食品去年年报了解到,其食用蛋白(包含“人造肉“原材料)给公司带来的营收已超25%。
虽然“人造肉”具体产品暂未对国内具体公司带来显著的业绩增长。但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该领域持续受资金关注。以A股人造肉概念指数显示,今年二月起该指数由895.58点低位持续走高,至今已企稳1200点。其中双汇食品及双塔食品概念股,近期均触及近年股价新高。
海外市场,以“人造肉”为主营业务的纳斯达克挂牌公司beyond meat,今年第一季度总收入同比去年激增141%,以“碾压华尔街预期”再度站上超100美元(最新价格为133.51美元)价位。
未成规模暂未有价格优势,国内仍缺“人造肉”标准
“人造肉”国内虽然大热,不过业界认为作为一个“新生”领域,“人造肉”目前对比真肉方面仍缺乏规模化,具体产品销售价格暂时不比真肉产品有优势。
具体来看,以百草味为例,其麻辣牛肉干与植物系“麻辣牛肉”(均为单包100克)相比,原价方面前者仅高于后者4.1元,但以促销价来看,真肉产品则高于“人造肉”产品12.8元。又以星巴克产品为例,植物牛肉菜品的售价是69元/份,植物猪肉菜品的售价是59元/份,这样的价格要高出同类型非植物肉菜品20元左右。
“一方面由于多种原料的严格筛选,进口原料较多,另一方面,目前人造肉零食定位于尝鲜人群的新品尝试,生产规模并未达到千万级、亿级规模,因此具体‘人造肉’产品成本是相应增加的。”百草味食品研究院院长尹世鲜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即便如此,即便如此,人造肉零食的生产成本同比还是低于真肉产品的,且在后续研发进入轨道且规模扩大后,上述成本仍有可控空间。
当然,除了成本和价格优势尚未体现外,目前“人造肉”仍缺乏相应的生产标准。广州某制定产品标准企业相关负责人昨日向南都记者表示,目前“人造肉”方面暂未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但不排除企业会自身制定企业标准进行生产。尹世鲜也表示,目前公司“人造肉”零食生产也是对标“国外标杆企业”。
不过,南都记者通过检索发现,目前对于“人造肉”原材料植物蛋白方面,有《GB 20371-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加工用植物蛋白》的标准。标准对包含“人造肉”目前需要的豆类产品作出了生产、卫生方面等界定。
对于未来国内“人造肉”市场及资本方面有何新动向?行业标准何时出台?南都记者将持续关注。
南都记者 贝贝 钱小莉
编辑: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