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这个世上最矛盾的角色。她希望孩子海阔天空,却担心他们如断线之筝;她希望孩子历经千帆,却担心他们磕碰绊脚;她希望孩子享受平凡,却担心他们一世平庸。
面对这矛盾的爱,难免有过怀疑、困顿、争执,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一个人的成长,无非也是认知母爱的里程,包容她,理解她,也在成就自己。所以,少年,与她和解吧,因为她爱你。
下面这篇文章就写了出了对母爱的感悟:原来她一直在那里,只是我从未回头,一味地前行。
路灯下的身影
作者:赵翊礼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初三9班
指导老师:张梅
我和母亲又吵架了。
我和她的关系一直不是很好。我是个野孩子,同时又很固执,经常对她的话不以为然。她的脾气也不是很好,训斥与吵架那便是家常便饭。
下午。秋风席卷大地,在地上卷起一个个小旋涡,叶子从树上滑落,随心所欲地降落到地上。其他同学早就放学了,只有一些同学和我参加了考试。考试结束了,我拽起书包,扔在肩上,把椅子一推,走出了教室。
走到校门口,看见其他同学父母站在校门口,迎上自己的孩子,塞给他面包。接着,他父母的鼓励声便随着秋风,溜进了我耳朵里。许多家长都来了,唯独没有她的身影。
我鼻头一酸,随之而来的却是来自心底的冷笑,似乎在嘲笑自己的奢望。
母亲好似从未给过我惊喜与鼓励。
许多次,倾盆大雨。我与同学们一样被困在学校,看着豆大的雨点从屋檐滚落,总在幻想着校门口出现那个熟悉的身影,打着雨伞,向我挥手。等到同学们一个个被家长接走时,只好叹一口气,融入茫茫的雨幕中。身旁逆行的家长带来一股风,无情地熄灭了我心中仅存的那一丝温暖。雨水打湿了我的衣衫,而我并不觉得有丝毫的寒意,也许,内心早已被淋得透湿了吧。
还有许多次,我拿了个不错的成绩,兴奋之余告诉了她,意料之中,她只是淡淡地笑了笑,“下次继续努力”“下次再考好一点”一类的字眼绕在耳边,我知道,她不会再说什么了。于是,随即转身,丢下她而去。
低下头,漫不经心地踢着路边的小石子,小石子在路上翻滚着。
路口,无神的街道已被一束束灯光照亮,刺眼的光灼着我,光线似一个个锋利的刺,毫无遮拦地甩在我身上,扎得我生疼。抬起头,手遮着光,眯着眼,恍惚间看见一个身影,伫立在灯光下,那会是她吗?
晕晕乎乎拐进一条小巷,这里很寂静,能听见人家忙碌炒菜做饭的声音,这里的灯光是昏黄的,地上轻轻地浮出我的影子。至少,我还有影子伴着,并不落寞孤独。可是……我转了转头,看见马路另一旁的同学们和他们的家长并肩走着,脸上似乎洋溢着喜悦。不经意间,眼前闪过一个身影,陌生又熟悉。我动了动嘴唇,那个一直绕在嘴边的词却没有出来,我沉默了。
那人个子不高,披着单薄的外套,头发垂在肩上,手揣在外套的口袋里,徘徊在一个路灯旁。目光穿梭在一对对父母与孩子中,犹如一只孤舟逆流而上。风呼呼地吹着,那人的头发被吹得飞起。风灌进我脖子里,我不禁打了个寒战,把头缩进外套里。那人反而显得更着急了,伸长了脖子,四处张望着,最终目光落在了我的位置上,又匆匆忙忙地背过身去,好像不想让我发现。
许多车在马路上呼啸而过。灯光闪烁着,蹿跳着,撞在车的金属外壳上,散发出炫酷的光芒。
我笑了,原来她一直在那里,只是我从未回头,一味地前行。大雨滂沱时,她一定站在窗边,盯着那条回家的必经之路,搜索着我的身影。手上拿着的是她的手机,明明早已输好了号码,但手却迟迟停留在拨号键上方……我却没有看到。
我有优异表现时,她心里一定会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等我丢下她离去时,她一定不自禁地笑了,勾画起嘴角的线条,暗中与朋友们分享自己的喜悦……我却没有看到。
这次,我终于看到了。那个路灯下的身影,矮小却坚强。
风依旧呼呼地吹着,饭菜的香味吹进我的鼻子里。
我又笑了,扭过头去。黑暗中,人家的灯火映入眼眸,月光洒在身上,一抹温柔。
我向前走去。
名|师|点|评
在记叙文中写母亲雨中送伞可以说是一个常见的题材,如何能在常见熟悉的题材中写出新意呢?小作者给出了一个优秀的示范。别人都有母亲来送伞,而“我”却是从来没有,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进行了心理描写。通过多次的欲扬先抑的手法铺垫,让最后的惊喜来得特别兴奋,从而使作者对母亲产生了谅解:原来她一直在那里,只是我从未回头,原来只是我没有看到母亲多次关心的我举动而已。正是文喜看山不喜平,平淡的题材中写出波澜起伏,何尝不会吸引人呢?
(点评老师:梁秋燕,教育硕士,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教导处主任助理。)
征|文|启|事
#我的父亲#“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父母之于孩子,是守护,是牵绊,是深爱,是倾其一生的血脉感情。母亲节过后,父亲节即临,你对父亲有何印象?你的父亲扮演着怎样的家庭角色?你们之间,发生过哪些故事?写下来,分享你的观察和感悟。
征文对象:中小学生
体裁:纪实(诗歌、文言文除外)
截稿时间:2020年6月21日
投稿网址:http://h5.oeeee.com/zuowen/
或扫码进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
平|台|简|介
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面向中小学生,聚合优秀师资,提供别具一格的写作主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写作。每周精选部分优秀作品刊登于报纸,并邀请名师名家点评作品。
统筹:南都记者 梁艳燕
主持:南都记者 刘雪 梁艳燕
编辑:刘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