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赵女士向南都“记者帮”反映,她居住在海珠区洪德路后乐新街,5月11日晚的一场暴雨,雨水倒灌浸入房屋,家具都在“水里泡着”。她反映附近街巷地势低,下水道排水能力差,一下大雨就容易水浸街,希望记者帮关注。
“就算以前台风天竹来的时候也没有那么厉害的,我的房屋已经进了水,然后我今天也搞了一天的卫生了。”赵女士告诉记者,11日晚7点左右下了一场暴雨,街面下水道疏散不及,一小时后雨水快速倒灌进入房屋。“我打开门一看,水已经是漫过一个街面了,大概一个小时后,那个水已经入屋了,水入屋的速度快得都是眨眼的那种感觉。”赵女士称。
记者在赵女士发来的视频中看到,雨水已浸过街面倒灌入屋,很多家具都在水里泡着。“屋里水漫过大概是脚眼的位置,五六公分了。”赵女士称,发生水浸的原因主要在于街面下水道排水能力差,“下水道淤塞后,下暴雨时水就反涌倒灌进屋了。”赵女士说。
赵女士发来的水浸视频截图。
12日中午,记者走访洪德路后乐新街,发现街面还留有部分雨后的淤泥,可明显看出墙面底部雨水浸过的痕迹。住在后乐新街的黄女士正在清理前一晚暴雨后水浸的房屋,她告诉记者,11日晚的水位高出街面有10公分左右,雨水没过门前台阶再倒灌进入房屋。隔壁的吴先生告诉记者,当时附近街巷都是“水浸街”的情况,“有的(街巷)地势比后乐新街更低,水浸更严重。”
水浸后的路面。
居住在附近宝恕六巷的刘先生则介绍,因附近社区的街巷相较于公路地势低,所以下雨天水往低处流。“起码像11日晚那样的大雨,超过一两个小时就泡了,我住在这边几十年了,每年都有三四次泡水的情况。”刘先生称,整个同福西路附近片区,每次遇到暴雨天气“水浸街“的问题就凸现出来了,“(同福西路)马路对面更严重,那里的地势比这里更低。”
随后,记者先后走访了附近的后乐园社区、厚德社区和德和新社区,均为老城区,里面街巷纵横,低矮楼房多,各社区入口街巷均比马路面地势要低,有居民称,“每次修马路(路面)就不断抬高,这里地势就低了。”此外,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同样有不少居民反映街巷排水系统差。
对此,南华西街道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具体水浸原因还需要进一步调查,但附近社区出现“水浸街”的情况会及时安排工作人员抽水。此外,该负责人也提到,“水务局正在同福西路,还有在洲头咀大街附近最近在施工后航道片区合流渠箱清污分流工程,我们也希望工程结束后能改善这一块的情况。”
街道办发来的相关资料中称,该工程有助于完善洲头咀片区排水系统,落实雨污分流,缓解暴雨水浸灾害,包括对于洲咀大街两侧房屋地面低于马路面的情况,帮助两侧居民加高门前地块,防止雨水倒流,该工程预计7月底完工。
帮主说:记者在走访过程中,附近居民普遍反映老城区“水浸街”的难题。身处老城区,“水浸街”固然有历史遗留问题,但完善老城区的排水系统,缓解暴雨水浸灾害,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仍是需要推进并解决的现实问题。媒体已将问题暴露出来,街道办也表示相关部门正改善推进,但“水不浸街”是否指日可待,相关部门后续仍需用实际行动来回应。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张思琦
编辑: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