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示车内性骚扰者,你会支持吗?近期,滴滴公众评议会推出第十二期,聚焦司乘文明和谐共处问题,邀请社会各界共同讨论是否支持公示车内性骚扰者。南都记者了解到,该讨论周期于5月16日结束,共有9万多人参与投票,结果显示88%的网友支持公示,认为此举有震慑作用,另有1万多人(占12%)表示了反对,或建议进行选择性公示。
公共交通、职场和校园当前被普遍认为是性骚扰的高发区。曾有媒体2015年对1899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53.4%的受访者曾在公交车或地铁上遭遇性骚扰,51.7%的受访者遭遇性骚扰时未得到他人帮助。
性骚扰事件不仅破坏公众安全感,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甚至威胁生命安全,但如何预防性骚扰一直是国际难题。如果聚焦网约车安全领域,司乘之间的车内敏感冲突情况更加复杂多样,特别是在乘客醉酒的场景下。
滴滴平台提供了较为典型的四种案例:醉酒男乘客骚扰女司机,男乘客索要女司机微信,有男司机谎称“老中医”借把脉骚扰,也有男司机在接单过程中播放不雅视频被投诉。南都记者注意到,其中的涉事乘客或被暂停服务30天,或被警方给予治安拘留处罚,涉事司机情节严重者被平台永久封禁。
值得注意的是,车内成员醉酒成为性骚扰高频发生的场景。2019年12月,滴滴首次对外公布的醉酒乘车数据显示,在乘客醉酒乘车可能导致言语或肢体类性骚扰投诉中,大部分是言语骚扰投诉,但是在少量的肢体骚扰投诉中,司机投诉乘客占比87.6%,乘客投诉司机占比12.4%。
近年来,不少地方都在探索与性骚扰、性侵犯相关的信息披露、职业禁入法案。滴滴方面表示,希望能够探索公示车内性骚扰者的可行性。然而,对于让很多人“难以启齿”的性骚扰事件,平台到底应该以哪种形式公示,才能既保护隐私,又能实现足够的震慑?车内性骚扰事件到底要公布哪些信息,才能起到预警作用,从而加强司机和乘客的防范意识?作为安全预防难题,公示到底能不能降低发生率?这些都是滴滴在探索中面临的复杂难题。
在表示支持“公示车内性骚扰者”的观点中,49%认为此举“有震慑作用,降低发生率”,持有“让车内性骚扰者无处遁形”、“加强司乘防范意识”的观点均占超30%,也有观点建议“仅公示警方立案的个人部分信息”。同时有1万多人表示了反对,其中,近4成表示“只公示司机,不需要公示乘客”,也有部分认为,“涉及个人隐私不应公示”。另有网友在留言区提到,可以在被骚扰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选择性公示。
滴滴方面称,为了营造更加安全的出行环境,承诺:性骚扰事件一经核实,不论性骚扰方是乘客还是司机,平台都将从严治理。此次投票与讨论观点将为平台提供参考。
采写:南都记者 傅晓羚
编辑:甄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