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已经播放了一个月的10集纪录片《最后之舞》迎来了完结篇,这部以“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为题材的纪录片不仅成为新冠疫情以来全球收视率最高的体育题材剧集,也是近几年来引起最多公众反响的体育纪录片。它不但给了许多老球迷怀旧的机会,也让更多不曾亲眼见证过乔丹巅峰期的年轻球迷开阔眼界——深入了解已经退役17年的篮球巨星乔丹缘何至今仍像神一般受膜拜,由此也引发了全球体坛新一波的“乔丹热”。
纪录片《最后之舞》的封面。
一部纪录片拯救了“无所事事”的体坛
4月19日,是《最后之舞》第一集上映的日子。这部由专业体育媒体ESPN联手剧集制作大户网飞公司一起打造的纪录片,聚焦“飞人”乔丹和芝加哥公牛队在1997-1998赛季的夺冠经历,那也是乔丹率领公牛队第二次完成NBA总冠军“三连冠”的赛季,随后乔丹宣布退役。虽然后来乔丹在华盛顿奇才队复出,为奇才打了两个赛季,但都没有此前在公牛队耀眼夺目,这也是纪录片取名《最后一舞》的原因之一。
就是第二度完成“三连冠”这个曾经被无数球迷讨论过无数遍的传奇故事,《最后之舞》的制作方不仅请来乔丹本人做深度访谈,还收集了不少首次曝光的内幕画面,以至于本片一经播出,就好评如潮。前两集ESPN1台和2台平均收视人数均突破610万,创造了ESPN纪录片的收视纪录,在芝加哥地区更是拿下了创历史纪录的12.1收视率。
事实上ESPN原计划是今年6月推出《最后之舞》的,但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他们的计划。由于各大职业体育赛事先后因疫情停摆,以直播为核心内容的ESPN一度陷入困境,尤其是往年最为繁忙的三四月份,ESPN居然面临无任何赛事可播的境地,其收视率曾一度同比下降了近70%。这时,ESPN决定提前打出《最后之舞》这张“王炸”,以每周两集的频率一连播放五周。
这招果然收到了奇效,《最后之舞》不仅帮助ESPN在4月份黄金时段的收视率上升了11个百分点,还在各大影评网站取得了极高口碑,该片在IMDb评分为9.5、烂番茄网站好评度97%、豆瓣网评分更是高达9.7,和纪录片的主人公乔丹一样,达到了体育纪录片的“封神”级别。
更重要的是,伴随着《最后之舞》,许多宅在家的篮坛巨星都有了新话题,勒布朗·詹姆斯、利拉德、米切尔、特雷·杨等球员,都多次在社交媒体上就剧集发表看法。而纪录片里涉及的很多话题——诸如皮蓬的薪资、罗德曼的私生活,还有公牛当时总经理克劳斯的为人等,都再次在媒体上引发争论,因停摆而一度沉寂的体坛也借此重新热闹起来。用勇士前锋帕斯卡尔的话来说就是:“让我们说声谢谢吧,我们现在正急需这样的片子!”
在纪录片里乔丹接受采访。 视频截图
乔丹与詹姆斯谁是最佳?
在看完《最后之舞》最后一集时,美国高尔夫名将贾斯汀·托马斯在社交媒体上更新了一段信息。“我不知道是该哭该笑,该起身还是躺下,”他写道,“但我知道我心目中的大英雄作为胜者、领袖和垃圾话制造者,千百万次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这太令人难以置信了。”
作为乔丹的“迷弟”,托马斯的心潮澎湃完全在意料之中,而对于年轻一辈、尤其是生于1995年之后的球迷和球员来说,他们没有亲眼见证过飞人乔丹的辉煌,这位NBA史上最伟大球员之前对于他们来说也许只是个符号,而在看过《最后之舞》后,对迈克尔·乔丹的认可也愈发有了真情实感。
“在看完之后,我感觉乔丹可能会取代詹姆斯成为我心中的历史第一人了。”老鹰球员特雷·扬的一句话引发了舆论关注。此前1998年出生的特雷·扬曾经公开晒出过一份自己心目中的史上Top5篮球巨星,从第一位到第五位分别是:詹姆斯、乔丹、科比、杜兰特和纳什。当时就曾有评论指特雷·扬把乔丹排在詹姆斯之后是“可笑的”,但特雷·扬也不以为然,直言因为詹姆斯“是我见过的最强球员”。自从《最后之舞》播出后,特雷·扬几乎每次看完都要更新社交媒体发表观后感,俨然已是乔丹的忠实粉丝。
此外,美媒BetOnline的一名NBA分析师根据纪录片首播一周后有地理标记的10万条社交媒体信息,进行了“乔丹和詹姆斯谁是历史第一”的支持率统计。在计入统计的50个州里,乔丹以26比24的微弱优势取胜。随着纪录片持续播出,人们在更多了解到当年的篮球,了解到乔丹在比赛集锦之外的生活、训练和比赛细节之后,观点有了转变。ESPN于纪录片开播第三周后进行的一次投票中,乔丹获得了69%的支持率,领先詹姆斯的31%。到了上周剧集完结,最新的投票结果显示,76%的受访者认为乔丹处理关键球的能力比詹姆斯强;67%的受访者认为乔丹能在单挑中击败詹姆斯;65%的受访者认为乔丹是真正的“GOAT”(Greatest of All Time,历史最佳)。
连詹姆斯本人这段时间都多次公开表示,乔丹是他从小到大最大的偶像。“我成长过程中的超级英雄就是蝙蝠侠和乔丹,他们是全世界最好的两位超级英雄。”詹姆斯在最新一次采访中说,“他第一次退役时,我哭了很久……他就像是一个天使,指引我度过了童年某些黑暗时刻。每次看他打球,都会让我的生活更积极。”
南都记者 汪雅云
编辑:梁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