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菜的母亲
作者:王俐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初三
指导老师:张梅
“神,摧毁通天塔,只留下一个密码,名字叫做妈妈……”
耳机里的音乐在驶往中大的公交车上开辟出一块净土。车像要散架似的,晃动;车上寥寥几个人,也随着车,颤抖。夜深了,为了赶补习班,我尚未吃饭。热气在车窗旁的小店里升腾,红与绿交织着的LED灯标牌是划过夜幕的流星。咕噜咕噜,肚子开始不争气地叫唤。唔,感觉身体里有点缺妈妈的菜。
母亲是不会做饭的。妈妈是她们三姊妹中最小的一个,再加上小时候被砖块砸伤过,家里人便料定她不是干活儿的料,只好读书罢了。直到她怀上我,就不由得她不会做饭了。也是从那时起,她开始跟父亲苦练厨艺,颇有闭关修习武功秘籍的架势。
母亲学习厨艺初级阶段,是拜师学艺期,具体表现为在厨房打下手。厨房里的“师兄”“元老”定是要给这新来的小弟子一个下马威,被切、被炸、整日弯腰曲背地洗碗亦是常事。
熬过第一阶段,受苦的便是我父亲了,我们把它称为自立门户期。在此阶段,母亲已经可以独自做一餐饭了。但如所有初习厨艺的仁兄一样,她也难免手忙脚乱。于是常常在鸡蛋里吃到蛋壳,菜忽咸忽淡,冷不防还吃到一块盐巴——父亲表示,哭着也要说好吃。
无数经验见证,母亲厨艺在慢慢升级,终于迎来第三阶段:独步武林期。身为一代宗师,她已经可以妙手偶得、自创菜式,且不限于家常菜,还从奶奶那里修得制作咸蛋黄粽子、三鲜饺子等秘术。
然而,这世上唯一敢嫌弃她厨艺的人出生了。
“怎么总是吃面,早餐就不能换点别的吗?都连续吃了三天了。”
“唉哟,这菜不是这么炒的,要加黄油啊!真是给糟蹋了。”
“炸东西就要多放点油,你怎么连这个都不懂?”
……
我向来不怎么做饭,更何况批评总比实践容易得多,倒也不觉得自己是在挑毛病。母亲生气地教育我做饭不易,要兼顾工作,却还是变着法儿做好吃的。但她看我吃得香,又满足地笑着道:“若不是因为你,蜂蜜鸡翅、牛腩煲这些我还真不会做哩。”
青葱似的手指不知何时贴满了创口贴,细腻的掌心也覆上了一层薄茧。好在熏人的烟火没有夺去她清澈的眼眸,缠绕的银丝不曾带走生活的热情。扑面而来还是熟悉的味道,我迫不及待走进家门。不出意料,桌上果然摆上了蚝油生菜,筒子骨炖汤和香干小炒肉——嗯,都是我爱吃的菜。纵使我们历经千帆,家里永远有一桌热腾腾的菜等着我们。
母亲,有你之处便是家,有家之处便心安。
下一趟车驶过海印桥,光彩耀人的小蛮腰点亮了广州城的天空,耳机里的音乐仍然回荡。
“风很大,雨很急,路很滑,请你保护她,等我长大,等我再回家,为你梳理白发……”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可圈可点的好文章。一是小作者选材颇有新意,以小见大,抓住了母亲为了我才学做菜这一包含了浓浓爱意的举动,既平常又温馨,正如不会做饭的母亲说的那样“不是因为你,蜂蜜鸡翅、牛腩煲这些我还真不会做哩”。这些都是源于母亲对儿女的一份爱。
二是小作者善于抓住细节描写,如“青葱似的手指不知何时贴满了创口贴,细腻的掌心也覆上了一层薄茧”,正是细微之处最显真情。
三是全文语言幽默,把母亲学做菜的阶段分为“拜师学艺期”“自立门户期”和“独步武林期”,最后成为一代宗师,读来颇有趣。
四是文章做到首尾呼应,以音乐开始也以音乐结束,歌词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读来温暖感动。 (点评老师:梁秋燕,教育硕士,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教导处主任助理。)
征|文|启|事
#我的父亲#“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父母之于孩子,是守护,是牵绊,是深爱,是倾其一生的血脉感情。母亲节过后,父亲节即临,你对父亲有何印象?你的父亲扮演着怎样的家庭角色?你们之间,发生过哪些故事?写下来,分享你的观察和感悟。
征文对象:中小学生
体裁:纪实(诗歌、文言文除外)
截稿时间:2020年6月21日
投稿网址:http://h5.oeeee.com/zuowen/
或扫码进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
平|台|简|介
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面向中小学生,聚合优秀师资,提供别具一格的写作主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写作。每周精选部分优秀作品刊登于报纸,并邀请名师名家点评作品。
统筹:南都记者 梁艳燕
执行:南都记者 刘雪 梁艳燕
编辑:刘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