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恢复香港经济发展活力?如何让香港民众更加积极地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何消除部分香港和内地两地青年之间存在的隔阂?这些都是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高锋集团主席吴杰庄在思考的问题。
吴杰庄是一位从香港公租房里走出来的青年企业家,曾任香港青年联会主席。
近日,吴杰庄在接受南都专访时谈到,要让香港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工作,更有获得感,他们就会成为连接两地的“种子”,主动向周围人宣传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机遇。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高锋集团主席吴杰庄。受访者供图
在他看来,只要坚持“一国两制”方针,香港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自己对未来很有信心。而面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各行业应积极思考调整、转型,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谈及个人信息方面,吴杰庄表示,数字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个人信息等数据的收集使用和保护,“期待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之后,民众更加愿意分享信息,促进业界更好地发展。”
要让香港民众更有获得感
南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已于去年出台。从你的观察来看,《规划纲要》为大湾区带来哪些发展机会?
吴杰庄:《规划纲要》中提到要支持港澳青年融入大湾区建设,目前我已经看到不少效果。香港本土有很多青年在两三年前没有听过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概念,但到今天来说,基本上他们都会知道。虽然不是说每个青年都有兴趣投入其中,但起码他们已经了解到有这个机遇。
其实对不同行业都有很大影响。比如,《规划纲要》中提到要把香港定位成一个国际创客中心。过去一年,有很多科研机构来港建立研究机构,希望在大湾区进行整体布局。香港科技园、数码港也吸引到不少技术领先的来自全球的企业。
法律服务、会计服务、金融服务等专业服务占香港GDP的90%以上,《规划纲要》也支持香港的专业人士去湾区其他地方发展。除了深圳、广州,最近也有一些香港人去珠海、中山等地区开设企业。这些都是《规划纲要》带来的积极发展。
南都:如何能进一步让香港青年了解和愿意参与到大湾区建设中来?
吴杰庄:我认为香港青年融入大湾区发展不是一蹴而就,应该分成几个阶段。
香港很多年轻一代人是在回归初期跟着父母到内地旅游,那时候对内地只是“有一点印象”。但这个印象是不够的,因为参与大湾区建设,是要到这个地方生活和工作,就需要了解这个地方有什么发展空间。所以过去我们在香港的青年团体办了很多交流团,就是希望让更多香港青年了解内地企业怎么运作、真实情况如何。近两年我们也把一部分有创业想法的青年带到内地、带到粤港澳大湾区创业。从我的观察来看,两岸三地青年之间的融合是一年比一年好的。
一旦有香港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成功创业,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就会成为一颗“种子”,去向周围人介绍粤港澳大湾区给他们带来的机遇。比如,过去一年我们在深圳、广州建立了一些青年创业基地,参加创业计划的100多个青年里,有20%选择定居在内地,这说明他们对内地的接受和认可。
如果把青年人个人的获得感与在当地的发展结合起来,他会更愿意落地、安定下来,成为一粒种子。种子是不能小看的,他们就可以跟自己的同学朋友说,内地的发展也非常好,这就会产生影响。
吴杰庄参加香港青年专业联盟的两会精神分享活动。受访者供图
南都:那么怎样才能让香港民众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吴杰庄:比如从今年起,港澳台居民可在内地参加社保,这对香港人来说意义不小。因为老百姓在一个地方定居,缴纳社保就意味着退休后也能得到支持,而不是说赚完钱、工作结束之后就离开了。这也释放出祖国大湾区很欢迎港澳台同胞在大湾区一起生活、融入发展的信号。
我觉得除了保证生活之外,其实也要帮助香港人实现一些梦想,比如做企业的想赚更多钱,科学家希望能有更多科研成果。但如果在一个小地方,发挥的空间就会很有限。香港有1000多平方公里,人口有700多万,如果能开阔胸怀、积极融入有7000多万人口的大湾区,就能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就能有机会实现梦想。
南都:5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出台30条扶持金融业的措施。对此你最关心哪个部分?
吴杰庄:里面有很多很好的政策,我看了之后也很兴奋。
我比较看重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部分,比如强化香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澳门也有机会做一些交易平台。在当今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人民币的发展确实需要更加国际化,而香港在金融业与国际接轨方面,有很丰富的经验。在合规科技方面,现在又有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持。这三十条政策就可以很好地促进不同地区发挥各自优势,进而带动不同行业发展。
香港金融业相对平稳,但也应思考如何转型
南都:今年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年份,受疫情冲击,今年是自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最慢的一年。你怎么看待全球面临的经济难题?
吴杰庄:今年因疫情影响,很多国家经济出现了倒退,甚至失业率上升到了15%、16%,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我国疫情已经得到相对有效的控制,在全球来说也是经济恢复比较快的国家。今年世界格局肯定会有所变化,通过各国比较,我国采取的政策对老百姓是非常关心,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很有自信。
经济方面,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有很多,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要一起来团结努力。政府已经在帮助中小企业,帮助老百姓去就业。我们做企业家也要重新来判断未来方向。比如,以前可能只做某些地方的外贸,现在应该要思考能不能调整也做其他地方的外贸,调整产品结构。企业员工也要积极学习,积极适应网络带来的新工作方式。此外,新基建也会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为很多行业带来新的机会。
南都:疫情也给香港经济带来冲击,你认为香港需要怎样恢复市民信心、恢复经济活力?
吴杰庄:疫情给香港的旅游业、餐饮业的打击较大,特区政府已经出台了几轮扶持政策。但香港的核心产业,即金融业和国际物流,相对还是比较平稳,股票交易、银行系统等还是在有序发展,这说明香港的底子很厚。
但这次疫情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一些行业应该要做一些转型。比如以前主要面向游客的店铺,现在要增加一些本地的消费。金融业也要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科技手段,如何更好地接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平台。香港已经领先推出虚拟银行、虚拟保险等新兴产业,金融业也在利用区块链技术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如何更好地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平台进行合作,如何走向亚洲、走向世界,这些都是香港金融业应该思考的问题。香港的经济基本盘比较稳,现在是需要通过转型进一步刺激经济活力。
现在香港也有一些大企业主动来帮助小企业,比如有地产商宣布适当减免租金,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这些做法也显示了温情,有利于长期发展。
事实摆在眼前,对未来很有信心
南都:最近国外出现一些所谓“中国病毒论”等言论抹黑中国。对此你怎么看?
吴杰庄:香港的媒体很发达,如果常常报道“中国病毒论”等言论,香港老百姓会产生一些怀疑。这次全国两会的召开就是对不实诽谤的有力回击。所以我们应该用事实来说话。
中国疫情暴发初期,有很多国家支援我们;后来全球疫情发展,中国也支持帮助了很多国家。所以不管什么国籍,不管什么种族,合力共抗疫情才是正确的。在香港,很多人也都经历过非典,不少人其实都觉得这一次国家控制疫情的表现很有进步,这一次的信息很公开透明。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也有责任向香港本地的青年朋友传递正确的信息,做好两地的桥梁,把香港的情况传递给国家,也把国家的政策情况介绍给香港的老百姓。让更多香港人了解真正发生了什么事情,这对我们也是一个考验。
南都:“修例风波”以来发生了一些暴力犯罪行为,你怎么看这与香港的教育制度的关系?
吴杰庄:我觉得香港的教育是出了一些问题,尤其是通识教育的问题是不能回避的。比如香港“高考”中出现关于日本的历史题,引起很多反对意见。大是大非的问题不是可以拿来讨论的,事实摆在眼前,不能再用所谓的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来掩盖历史问题。我们的学生是这种教育下受害的群体。
香港的公权力机构要切实履行责任。比如考卷出了问题,谁的责任谁就要承担。去年6月份以来,香港出现的一些乱象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很多讨论。香港的教育问题是乱象背后的一个原因,但也有很多其他的原因。
怎样改善香港的教育,怎样用更有效的方式将正确的信息传给年轻人听到,这些都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中央对香港很关心,只要坚持好一国两制,香港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作为香港老百姓我对未来很有信心。
需尽快统一粤港澳三地健康标准
南都:你对于个人信息等数据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应用有什么感受?
吴杰庄:去年我就提出要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数据传输,这个问题在疫情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广东省最先推行健康码便于民众出行,里面包含他的个人信息、去过的不同地方等等,基于这些信息,能更好地进行防控。
过去一个月,澳门也参考了类似做法,给民众设置了红黄绿三个不同颜色,作为一个健康监管的手段,目前粤澳两地已经实现互认。但香港这边就没有,我们还是停留在一个人工填表的情况。
如果三地数据信息能互通,比方说在一个地方做了核算检测证明没有感染病毒,去另外两个地方也能互认检测结果、不需要再隔离,这样人员流动就会更顺畅。但如果数据流通不畅,就可能会导致三地间往返都需要隔离,那大家都不愿意流动了。所以还是需要尽快统一三地数据互认标准。
吴杰庄参加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受访者供图
南都:除此之外,粤港澳大湾区的数据共享流通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吴杰庄:另外一方面是之前我提到说有一些国外的科研数据可能在内地一些地方不是很方便去获取。所以如果通过一个数据合规的预先批准,就可以让三地企业以同样的速度和准确度获取信息。
比如说我的一个在深圳前海做创业的朋友,通过大湾区数据合规的培训方案,他会很容易去获得一些国外期刊的最新科研信息,让整个科研的进度、人才吸引力得到提高。
疫情推动数字经济超前发展五到十年
南都:你觉得疫情对数字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
吴杰庄:确实从来没有想过会有这么一个疫情,我觉得几乎把数字经济发展推进了起码五到十年。对整个行业甚至整个人类来说,这个也是好事。
数字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就是个人信息,没有个人信息,很多事情做不了。以前我们需要面对面实现的,以后可能都是通过远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中间政府的参与,还有企业的互动都非常重要。我相信这也是疫情带来的一个比较正面的影响。
南都: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应该如何平衡行业发展和个人信息保护?
吴杰庄:对,要做好平衡,不能走极端。在极端情况下,企业可以随便买数据回来用,发展到某种阶段,民众会因此受到损害,就不会再愿意提供数据了,这样整个行业也会萎缩。
而反过来的另外一个极端就是所有数据都不能用,企业可能拿了数据也不能用于发现用户的新需求,推荐一些新的服务性产品。比如我喜欢看体育新闻,那跟我爱好差不多的朋友的一些阅读偏好也会被推送给我。如果走这个极端,民众也得不到很好的服务。
这两个极端中间的平衡,就是我们愿意继续提供个人信息,企业也在分级保护上做得很好,把一些不敏感的数据用来做个性化推荐;但是对我的身份证号,我的人脸、指纹等生物特征识别数据这些一旦泄露会有很大损失的数据进行严格保护。民众在愿意提供信息的前提下,也可以获得一些新经济、新技术带来的新方便,社会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多个监管部门应在协商后统一标准
南都:个人信息保护草案稿已形成,您对这部法律有何期待?
吴杰庄:大家都很期待这部法,现在终于出台了。科技发展太快,今天看还是以前的那些问题,明天就可能是另外的问题了。所以我们要用一个持续的眼光来看待这部法律。
我觉得这部法确立了一个比较好的、比较宏观的方向,也对一些新科技的出现做出了应对,说明它是前进性的,不会很快就过时。我也期待通过不断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让我们在安全的前提下更愿意分享个人信息,令社会发展得更好。
南都:在个人信息实施分级分类保护方面,你有什么具体想法?
吴杰庄:需要目前分管个人信息保护的几个监管部门通过协商形成一套标准,否则一个部门判定合规,另一个部门却判定不合规,这将对业界产生很大影响。
此外,标准的统一有利于指导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明确收集使用数据的方法,明确哪些数据可以收集,留存时长等内容,减小企业的合规成本,同时让民众能更安心地使用服务。
政府也要提供一些信息,提升民众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让民众知道哪些数据不应该提供,更好地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采写:南都记者 马嘉璐 蒋琳 尤一炜
编辑:程姝雯,吴斌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大湾区大未来-港澳青年创业经
【专题】2020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