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建议:有性侵记录者不得从事未成年人相关工作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0-05-21 17:38

微信图片_20200521141812.jpg


近年来,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引发社会对保护未成年人的高度关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提出建议,希望建立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信息资料库,实现全国联网并且公开,供与未成年人密切接触的工作单位查询;有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纪录者,不得从事未成年人相关工作。

微信图片_20200521160011.jpg


现状:未成年人遭性侵多为熟人作案,伤害常伴随终生

刘希娅指出,近年来性侵未成年人案件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多为被害人在学校或补习机构的老师等熟人。

她引用2019年3月“女童保护”座谈会发布的《2018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指出,2018年全年媒体公开报道受性侵儿童超过750人。在作案者与受害儿童的关系方面,熟人作案210起,占比66.25%;其中师生关系有71例,此外,2014年熟人作案最高比例曾达87.87%。其中,某地一名小学校长曾因强奸罪被判有期徒刑7年,出狱后竟然又成为一所国际学校老师,再次利用职务之便猥亵学生。

此外,刘希娅也认为,目前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存在对未成年人性侵相关教育都不够。一些家长并不重视,觉得孩子还小,没有必要进行相关教育;与此同时,防性侵法制教育一直很少出现在校园,有学校有所顾虑,甚至害怕此类事件有损学校名声;孩子们很羞涩,对于性问题难以启齿。

刘希娅说,孩子缺乏预防性侵害的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和遇上此类事件后的应对处理能力,加上家长监护不到位,导致案件发现难、取证难。案件发生后,被害人往往被诱骗、恐吓,不敢告诉父母,不敢报警,也没有足够的意识和能力获取、保留证据,致使证据灭失。

“童年时遭受性侵,对孩子的生理与心理带来的往往是不可挽回、甚至伴随终身的伤害。”她说,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不知如何面对,容易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为此,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事件,保护孩子。

建议:与未成年人相关工作不得录用有性侵犯罪记录者

“预防未成年人性侵的发生,关键还是要重点关注与未成年人密切接触的人群。”刘希娅说。

为此,她建议建立近年来性侵未成年人犯罪资料的专项信息库,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跨省市、跨区域联网和实时更新,实现跨区域查询犯罪记录,解决犯罪嫌疑人异地流窜等问题。由有关部门在信息库中完善性犯罪者的姓名、照片和犯罪事实等内容,向各类幼儿园、中小学、补习机构和培训机构等与未成年人有密切接触的单位或部门开放,供这些单位知晓、查询。

刘希娅指出,“一号检察建议”中提出“建立性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信息库和入职查询制度”。我国上海、四川、重庆、贵州已经在探索试行,如重庆在相关规定中限制了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幼儿园新招录、聘用或以劳务派遣方式聘请的教学人员、行政人员、勤杂人员、安保人员等在校园内工作的教职员工,在入职前应当进行涉罪信息查询。

她建议将这种机制进一步推广,建议所有与未成年人密切接触的单位或部门,如针对未成年人的各级各类课外培训机构、儿童医疗机构、游乐园等场所,在招聘员工时都必须进入“性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信息库”查询,任何有性侵犯罪记录者一律不能录用。“还要建立严格的追责制度,未按规定进行查询或查询有相关犯罪记录仍录用的单位,需承担相应责任。”她说。

刘希娅认为,预防未成年人遭受性侵,教育仍是关键,加强孩子和家长的防护意识、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是预防未成年性侵的第一道防线。

她也建议,在道德与法治、健康教育等课堂上,老师要教学生认识并学会保护隐私部位、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两性常识,还可以开展法治课堂等。此外,在家庭中,家长也应教育孩子与异性相处的方式。通过全社会的广泛宣传和教育,切实提升未成年人防范性侵伤害的能力。

采写:南都记者 余毅菁

编辑:张亚莉,向雪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2020年全国两会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