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花开!“神兽”开学了,这位博导妈妈收服“神兽”有妙招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0-05-24 17:16

5月25日,广州市中小学生全面复课了。经过一个超长版的假期,爸爸妈妈们是否担心“神兽”们的学习进度?如何有效收复“神兽”?近日,广东实验中学AP国际课程班请来了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雁来谈谈育儿经。作为一名学生家长,张雁有着自己的育儿原则,她总结起来就是“三A”原则——Adaption适应、Academic学业、Ambition志趣。结合自己作为高校教师以及高中生家长所接触的案例,生动地分享了如何以“静待花开”的心态,科学的陪伴与引领,培养孩子的情商(EQ)、智商(IQ)及挫商(AQ)。 

19.png

张雁,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帮助孩子适应“三个转变” 

张雁的孩子目前就读于广东实验中学AP国际课程班。小学、初中成绩处于班级中游,从小到大只参加过两个兴趣班。然而,上了高中后,他成为了广东实验中学生物联盟发起人,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世界金奖得主,与博士生联合开展口腔癌耐受化疗的机制研究,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志愿者讲解员……孩子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张雁认为要提前帮助孩子适应“三个转变”。 

首先是个人角色转换:从高中生到大学生。从高中生到大学生,不仅是身份的转变,年龄的更迭,更是自我认知的转变。在张雁看来,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心智也走向成熟,盼望着独立做一些事情。这时候的家长应该适度地放手,让孩子独立做一些事情。 

她举例子,大学新生报到的时候,经常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大包小包提着,学生本人却两手空空,什么都不管。所以她所在的高校,在新生报到现场会立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爸爸妈妈,请让孩子自己完成新生报道手续”。据张雁观察,那些报到的时候非常自主积极,甚至提前到校,处理完自己的事情还能给辅导员、学院帮忙的学生,往往会成长为学院、学校的中坚力量,在随后的学习、活动乃至毕业后的工作中脱颖而出。“所以说,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其次是群体地位变换:从家庭重心到普通一员。上大学前,孩子是家庭的重心,被家人众星捧月般照顾着,但到了大学,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教育机会平等,老师给予的关照也是平等的。于是,有些孩子适应不了。张雁举了一个真实案例:在一所非常著名的高校,有些新生去饭堂吃饭,竟然不知道要怎么打饭、怎么搭配饭菜,只能站在饭堂中间不知所措,甚至急得哭起来。另一种落差,是从高中升入名牌大学后,从原来的佼佼者变成精英群体中并不突出的一员。有些学生会觉得自己一无所是,心理压力大。“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平常心的培养。”张雁告诉家长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在家里人人平等;到了大学、社会,也要用一种平和平常的心态去待人接物。” 

最后,孩子还要学会学习方式切换:从“套餐”到“自助餐”。张雁打比方,小学中学的教育就像套餐,学生是“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到了大学,就像身处自助餐厅,什么都有,但有些学生却不知道该怎么选。提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才能在大学面临每个学期几十门课程时,从容而精准地选出适合自己的课程。因此,要让学生在进入高三前,尽快地明白个人角色的转化,群体地位的变换以及学习方式的切换这三个重要问题,并在家长、老师的指引下提前做好准备。 

不必生拉硬拽给孩子报班 

一般人的印象中,高知家庭对子女的学业要求更高,“狼爸”“虎妈”也很常见。然而,张雁却是一名佛系家长。“从人的成长规律来看,孩子到了十七八岁大脑才成熟,15岁前安安静静地坐着做一件事,其实是非常难的。所以,家长要静待花开,静等孩子成长。”张雁称,“我一直不赞成拔尖的培养。孩子到了开窍的时候,一切迎刃而解,不必生拉硬拽让孩子上培训班。”张雁说,孩子上小学的时候,班上老师也会反映,说只有他没参加培训班。从小到大,他没有被强迫,只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兴趣班:一个是美术,一个是跆拳道。 

真正帮助孩子需要对症下药 

孩子成绩差了,就要到校外培训机构恶补?孩子学习退步了,家长就得抓狂?在张雁看来,家长保持客观冷静尤为重要,因为真正能帮助孩子的是对症下药,而不是乱投医。张雁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一、初二,学习成绩在班里只是中等上下。此时,她会进一步查看,孩子到底是对知识点不了解,没有掌握解题技巧,还是因为粗心大意。对症下药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在她看来,当孩子分数不是很理想的时候,不应过多责备,这会使孩子形成挫败的心理。“这种负面情绪对他的学习乃至未来走上工作岗位,都是不利的。” 

张雁的的另一个育儿心得便是,要跟孩子平等交流。多年来,母子俩形成一种默契:每次孩子考完试,妈妈会陪他去书店转一圈,买几本书回来一起看。看完之后,两个人会交流看书的心得。“父母应该和孩子商量着来,不要什么事情都包办,不管是在学业规划还是时间管理上,都是如此。” 

当然,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也需要一些实实在在的抓手。张雁举例说,“亲自为孩子做的饭菜就是非常有效的亲子关系磨合手段。无论孩子走的多远,都不会忘记家的味道。” 

用“倒计时”进行时间管理 

学习拖拉几乎成为大部分孩子的通病。说到时间管理,张雁自己习惯于“倒计时”的管理方法,用任务完成的时间倒推工作开展的节奏。这个“心法”也得到了传承。“疫情期间,孩子都待在家里。我们家是7点钟之前,大家都基本起床了,没有睡到很晚的时候,这是我们的一个习惯。”张雁称,1的365次方还是1,但1.01、1.1的365次方,跟1的差距却大得多。这就是每天多做一点点的巨大威力。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生活和学习质量会提高很多很多。 

29.png

张雁与孩子汪章浩的合影(学校供图)

张雁在向孩子讲道理的时候,也会告诫自己身体力行。“只有父母不断提升自己,孩子才会懂得好好努力,最后成为父母这样的人。如果你手里抱着手机去要求孩子不要看手机好好学习,是很难有说服力的。和孩子一起放下手机,捧起一本书,陪伴他,一起学习,养成一个好的读书氛围吧。” 

发掘志趣所在,培养情商、智商与挫商 

由于工作的关系,张雁经常带着孩子到实验室,看着研究生们用瓶瓶罐罐做实验,甚至给他们打打下手,洗洗试管、收拾一下台面,孩子慢慢地也获得做一些小实验的机会,乐在其中。 

耳濡目染下,孩子对宏观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张雁的鼓励下,他来到中山大学的生物博物馆当志愿者,用几天时间把所有标本都记住,带团讲解颇受好评,极大了增长了信心,也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往动物学方向发展,立志保护世界上的濒危动物。 

对于当下即将面临升学的高中生来说,志趣与专业的选择是紧密相连的。张雁建议家长们,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学术志愿,孩子喜欢什么,千万不要拧着来。 

“可以看看孩子目前大概喜欢什么,是喜欢文史哲,还是经管,还是物化生或者医学,大体的方向已经有一些苗头了,再据此筛选学校。”张雁进一步分析,大学里有没有著名的学者、学术大师,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如果有真正的学术大师成为孩子的导师或者参与授课,对其开拓视野以及治学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她看来,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机会去发掘、发展自己的志趣,并且不断培养孩子高尚的品格、智慧与刚毅,亦即情商(EQ)、智商(IQ)与挫商(AQ),这些都将深刻地影响孩子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  梁艳燕

编辑:杨存海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