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徐波。受访者供图
南都讯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并席卷全球,导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短暂地陷入停滞,人工智能学界和行业也不例外——一些国际性的顶级学术会议宣布取消或延迟,人工智能企业的运转也面临诸多挑战。
如今,复工、复产、复学进程正在有序推进,人工智能领域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徐波认为,疫情带给国际学术交流和行业发展的影响不可避免,但云会议、云医疗、云教育、云协作等应用的蓬勃兴起,也给智能化带来新需求和新土壤。
他同时指出,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水平跟发达国家比仍有差距,重大原创成果不多。在发展思路上,还是要充分发挥应用需求特别是重大需求的先导作用,从而在某些领域加速实现原创性突破。
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也带来了智能化新需求
南都:今年两会,您重点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什么问题?
徐波:经过这几年国家和社会不同层面的推动,社会各领域已经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驱动力量,为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奠定了良好的氛围,智能基础设施也被认为是“新基建”重要方向和内容。
人工智能是个“使能技术”,与社会、经济、民生等各个领域进行深度融合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由于行业发展需求、技术成熟度、复合型人才、投入产出等众多因素和差异化,人工智能落地应用对绝大多数场景来说依然极具挑战性。我们需要关注如何跨过应用和技术的鸿沟,加快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等问题。
南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种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受到瞩目。中科院自动化所是否也参与研发了一些“抗疫应用”?
徐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战打响以来,研究所开展了多个方向的积极攻关。
比如在疫情大数据的分析预测方面,我们在疫情的第一时间起构建了疾病传播动力学模型,推演了武汉疫情爆发过程及感染者通过春运人流输出疫情的情况,为早期防控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医学影像方面,我们瞄准早期疑似患者因种种原因不能被确诊的“堰塞湖”难题,研究了远程在线CT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实现早期新冠肺炎的高效筛查,帮助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诊断。
我们还用极短时间为企业完成了消杀用品灌装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使每条产线所需工人数量减少一多半,并实现产能翻番,为提升疫情防控物资保障发挥了较大作用。
南都:因为疫情,今年很多国际学术会议停办或缩减规模,一些企业活动也陷入停滞。您怎么看待疫情给人工智能学界和行业带来的影响?
徐波:疫情给国际学术交流和行业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影响。但从人工智能学界和行业而言,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动能。云会议、云医疗、云教育、云协作等蓬勃兴起,给智能化带来新需求和新土壤。尤其这次疫情将加速互联网医疗及智慧医疗的落地。
人工智能发展须兼顾研究创新和隐私保护
南都:您曾提到,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水平跟发达国家比仍有差距,重大原创成果不多。这一状况大概需要多久才能有所改变?中国是否有可能在某些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徐波:智能形态千变万化,研发创新空间广阔巨大。这方面我国正按照《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内容,加快实现对人工智能各类科技活动的有序布局。在发展思路上,还是要充分发挥应用需求特别是重大需求的先导作用,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社会经济安全等方面融合,并把应用中碰到的关键科学问题加以凝练、集智攻关,才能在某些领域加速实现原创性突破。
南都:2017年国科大人工智能学院成立后,您就任院长。在您看来,国内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还存在哪些挑战?
徐波:这是我国第一个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首先需要针对不同需求,建立分层体系。从科研创新来说,我们需要培养学科交叉性人才;从行业发展看,我们需要跨行业复合型人才;从产业发展看,我们需要有一批熟悉人工智能基本算法的软硬件人才。需要建立面向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建立相应的教学体系、社会办学机制和师资力量等。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包括师资力量非常缺乏。
南都:您还有一个身份是中国人工智能技术标准总体组副组长。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但标准涉及领域多、协调难度大。就您的经验而言,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制定“管用”且“高效”的标准,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徐波:人工智能标准一定是随着技术发展和应用落地逐渐落地,现阶段需要做好人工智能标准体系的规划,按照轻重缓急逐步有序展开重点领域的标准制定工作。“管用”和“高效”的标准一定是对建立产业生态和攻克产业瓶颈非常关键的标准,通过标准定义可以让更多市场主体主动参与其中,有序竞争。
南都:近两年,人工智能伦理和安全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其中尤以公平、隐私等问题为焦点。您怎么看待公众的“隐私恐慌”?
徐波:人工智能除了技术属性外还涵盖广泛的社会属性,最终涉及的其实是人与机器的关系问题。
现阶段碰到的最大问题,还是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数据隐私问题。我的同事、自动化所曾毅研究员有过调查,在这次疫情防控中,绝大多数民众非常关心数据采集方是谁,最终数据会落到哪个实体中去,并希望这些数据仅用于这次疫情防控等,表达了民众对隐私的关心。具体到智慧医疗实践中,就需要一套完整的流程确保研究创新和隐私保护的平衡,并最终尊重和保障个体隐私。
采写:南都记者 冯群星
编辑:游曼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2020年全国两会
【专题】聚焦2020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