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出行变化:过半受访者减少搭乘公交地铁,部分地铁口单车积聚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民调
原创2020-05-26 16:16

民调中心logo(原图).png

随着国内疫情形势逐步向好,继各类企业复工复产后,各级学校也陆续按年级分批开学,公众的日常生活逐渐恢复。但疫情带来的出行变化似乎已被大家逐渐适应,成为新的生活习惯。

南都民调中心广州公共服务监测榜课题组于5月12日至5月22日面向广州市民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疫情发生以来,有过半数受访者减少了乘坐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的次数,更多地选择步行、骑车等方式出行。另一方面,课题组实地走访发现,市内不少路段的共享单车乱停放问题已有所改善,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骑车作为从家门到地铁站这“最后一公里”的出行解决方案,部分地铁站周边的共享单车积聚情况似乎较以往更加严重。

过半受访者减少搭乘公交地铁,步行及骑车渐受欢迎

本次调查中,问及疫情发生以来首选的出行方式时,有38.18%的受访者选择搭乘公交车,33.18%搭乘地铁,27.95%会自己开车,21.82%选择自己步行,骑自家单车/电动车的则占16.36%,也有13.86%会首选共享单车。

图片1.png

虽然从整体结果来看,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仍是不少受访者首选的出行方式。但问到与疫情前相比是否有变化时,有过半数受访者表示自己搭乘公交和地铁的次数有所减少,还有近四成受访者表示减少了搭乘出租车/网约车的次数。其中,通勤时间较短的受访者表示减少乘坐公交及地铁的比例相对较高。单程通勤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受访者中,有58.58%表示自己乘坐公交的次数有所减少,52.61%表示乘坐地铁的次数有所减少;通勤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受访者中,减少乘坐公交及地铁的比例则分别为51.15%和54.96%;通勤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受访者,这两个比例则分别再降至41.46%和43.90%。

另一方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次数减少后,不少人会倾向于选择步行或骑车外出。全体受访者中,有63.86%表示自己步行外出的次数有所增加,33.18%表示自己会更常骑自家单车/电动车,30.23%表示较以往更常骑共享单车,另外也有32.27%的受访者表示自驾车的次数有增加。数据分析结果也显示,单程通勤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受访者,其选择步行或骑车出门的比例略高于其他受访者。

有受访者表示,日常通勤时公共交通工具还是首选,但如果节假日外出,就会首选骑车或者步行等方式:“不赶时间的话会更多考虑骑车或者直接步行,一来不用人挤人,二来绿色环保”。也有受访者表示,以往出门会先坐两三个站的公交,再换乘地铁;现在则会选择提早一些出门,骑车或步行前往地铁站。

图片2.png

车厢人多拥挤担忧通风不畅是受访者选择调整出行方式的主要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有87.5%的受访者在疫情发生以来调整了自己的出行方式。问及他们调整出行方式的原因时,公共交通工具的病毒传播风险是主要考虑因素。有70.45%的受访者担忧车厢人多拥挤,难与他人保持距离;69.77%则认为车厢属于密闭空间,担心通风问题;也有43.18%由于不清楚车厢消毒情况而选择调整出行方式。

此外,在疫情形势较严峻的时期,市内部分公交及地铁线路曾一度采取限流等措施避免乘客聚集。这也是部分受访者调整出行方式的原因之一。调查中有25.23%的受访者表示因公交限制乘坐人数或地铁限流而调整出行方式;22.50%表示公交班次被取消或减少,所以只能选择其他交通工具。

图片3.png


七成受访者注意与他人保持距离,四成半考虑提早出门避开出行高峰

疫情发生后,与他人保持距离、做好个人卫生防护是不少人外出时的关注重点。本次调查中,有72.50%的受访者表示会尽量与车厢内的其他人保持距离;48.64%会优先挑选窗边位置就座;47.27%在下车后会用洗手液或湿巾清洁手部;42.27%表示外出时会尽量考虑自驾、骑车或步行。

图片4.png

随着复工复学的持续推进,近期公共交通客流量也日渐提升。调查中,有超八成受访者表示会考虑再调整自己的出行方式。其中,44.32%的受访者表示会提前出门,避免人群扎堆;34.09%的受访者表示会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还有5%的受访者称会考虑买车,自驾出行。

图片5.png

成受访者认为共享单车投放已可满足通勤所需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不少市民出于健康及环保等因素考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选择步行或骑车出门。为此,本次调查也问及受访者对共享单车的看法,其中有86.89%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市内共享单车的投放数量和运营范围已可满足通勤所需。

图片6.png

目前,受访者对共享单车的关注点主要在于车辆卫生上,有68.85%表示在使用路面单车时会担心其未经清洁或消毒处理。另外有57.38%的受访者担心骑行时因车辆损坏引发意外;50.82%担心骑车出行后,回程时找不到可用的单车;还有47.54%担心在不知情下骑入禁停区域,无辜多付一笔违停费用。

图片7.png

共享单车乱停放现象较去年有明显改善,但地铁站周边仍是重灾区

此外,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市内共享单车乱停放的问题似乎已有较明显的改善。课题组曾在去年10月发起过共享单车停放乱象调查,当时有63.8%的受访者认为共享单车乱停放现象普遍,31.9%认为乱停放比较常见,仅4.3%表示偶尔出现乱停放现象。时隔半年,本次调查中认为共享单车乱停放情况普遍的受访者仅有25%,认为比较常见的受访者则有32.73%,认为偶尔出现的上升至30.45%,还有11.82%表示几乎没有乱停放现象,可以看出公众评价有了较大改善。

图片8.png

课题组为此也实地走访了市内部分路段,与去年相比,市内不少路段的共享单车乱停放问题确实有所改善。但由于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单车+地铁”的出行方式,部分地铁站周边的共享单车积聚情况似乎较以往更加严重。

在课题组去年的走访观察中,兴国路、北京路商圈等路段均曾被发现存在单车积聚、长时间停放却无人使用等情况。5月13日中午时分,研究员再次走访兴国路体育东路小学附近,看到有两名某共享单车企业的工作人员正在投放单车。现场可见工作人员的投放地点均选择在已划线的停放区域内,且摆放整齐。有前来归还青桔单车的市民本想在路边随意停放,也被工作人员提醒按要求停放在指定区域。

而在北京路商圈一带,研究员看到共享单车停放数量已经大幅减少,路边单车摆放也整齐有序,未出现单车积聚而影响行人通行的情况。

花城大道体育东路小学 (4).jpg

天河区兴国路,共享单车摆放整齐。南都研究员 谢小清 摄

但在部分地铁站周边,研究员却发现共享单车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过往市民几乎无路可走。5月12日8时许,正值上班高峰期,研究员在地铁5号线西场站A出口外看到大批共享单车积聚在地铁站出口外,几乎占据了整条人行道,仅余下一条窄窄的通道供市民进出地铁站。

0512 西场地铁站 人行通道被挤占.jpg

地铁西场站,共享单车占据了几乎整条人行道。南都研究员 李伟锋 摄

同样地,在地铁5号线文冲站B出口外,研究员看到有大批某品牌共享单车停放在路边,本来宽敞的人行道被占据了一大半,盲道等无障碍设施也被占用,严重影响周边市民通行。

15、文冲地铁站B出口①(单车数量严重超出其承载量).jpg

地铁文冲站,人行道上某品牌共享单车大量积聚。实习生 宋晓倩 摄

疫后出行有了新需求,共享单车服务仍有优化空间

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疫情发生以来,不少市民在出行选择上有了新的要求,大家对出行所搭乘的交通工具卫生情况越来越重视,也希望能保持足够的社交距离。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步行、骑车等绿色出行方式,这无疑值得鼓励和支持。

同时,随着运营企业不断优化服务以及职能部门的监督治理,共享单车乱停放的问题在部分路段已有明显改善。接下来,相关部门或需再进一步加强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与改造,提供相应的停放场所及指引;共享单车企业也需要继续优化车辆调度工作,在满足市民出行新需求的同时,保障公共场所的通行秩序。

调查对象概述:

南都民调中心于5月12日至5月22日面向广州市民开展本次问卷调查,共计回收440份有效问卷。受访者中男性占41.82%,女性占58.18%;从年龄段来看,80后占21.36%,90后占55.45%,00后占11.59%,年轻人占比较高。此外,受访者中单程通勤时间在15分钟以内的占19.55%,30分钟内的占41.36%,1小时内的占29.77%,1小时以上的占9.32%。

 

广州公共服务监测榜第34期

项目出品:南都民调中心

项目监制:谢斌 张纯

项目主持:南都研究员 李伟锋

项目执行:南都研究员 李伟锋 谢小清 文轶然 蔡正广 实习生 黄晓荧 宋晓倩 林倩妮

配图摄影:南都研究员 李伟锋 谢小清 实习生 宋晓倩

编辑:文轶然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