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来一些短板和不足,怎样补短板、堵漏洞、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在粤全国人大代表、住粤全国政协委员就此建言献策。
关键词:预防
重点应从治病转为传染病监控、疾病预防和急危重症院前救治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广东省委副主委、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认为,防疫的重点是预防,尤其是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早期识别、早期准确判断和当机立断的干预措施,让疫情扑灭在萌芽状态。
怎样做到更精准更有效的预防?他认为,首先是要重新调整CDC(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功能,即明确CDC的责任是疫情的识别、判断和为政府提供专业建议。同时,要明确省级政府防疫的第一责任,“省级政府原则上决策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内的疫情控制和防疫,国家CDC和国家卫健委调整为协助和监督责任”。
同时,他认为,卫生健康事业的工作重点也要转变,由疾病治疗转变到传染病监控、疾病预防和急危重症院前救治上来,“当前,医疗费用的绝大部分支出在肿瘤等慢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在传染病监控、疾病预防和急危重症院前急救方面投入得少,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够,需要坚决调整,加强防疫、慢性病预防和急危重症院前急救上来,加强发热门诊、传染病房、急诊科和院前急救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监测
提升疾控中心的权威性和话语权
住粤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巡视员刘冠贤认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一种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对各类传染病、流行病开展监测、系统分析、风险评估、预警和干预,并制定标准和指南,对整个‘战疫’成败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他说,此次战疫显示,疾控体系的管理体制机制、运行效率、基层能力建设、医防体系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亟待加强。
他认为,要加强疾控和预防体系建设,需要改革疾控机构的管理体制机制,更加重视疾控部门作用,明确其技术支撑部门的地位,提升其权威性和话语权;加强疾控网络建设,健全县、镇、村防控网底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建立疾控部门与医疗机构更加高效协同的分工协作机制,进一步提升疾病识别和快速应对能力等。
卢传坚也提出,对疾控中心的功能和职责要进一步明确,“CDC的责任应是疫情的识别、判断和为政府提供专业建议”,应要求省级CDC在接到疫情报告后12小时内必须到达现场核查,在24小时内向地方政府提供详实报告和政策建议,并同时向国家CDC报告。
同时,卢传坚认为,应允许国家CDC和地方政府均能发布疫情报告,“坚决制止并严惩CDC工作人员先发论文后发疫情报告的行为”。
关键词:响应
疫情响应机制应更细化 数据收集、管理系统应常态化
刘冠贤提出,应对疫情的响应机制和社会动员需进一步规范,“虽然我们在传染病防治方面已有应急响应机制,但实际运作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在什么时间节点、按照什么标准、经过哪些程序、响应采取什么措施,不够清晰明确”。
“特别是普通群众并不知晓一级响应和二级响应的区别,管控措施主要依靠一级一级的行政命令传达”,刘冠贤认为,地方、部门、单位、个人的“四方责任”应更清晰,对社会公众如何主动承担责任、承担哪些责任应有更明确细化的规定。
刘冠贤还提到,利用信息技术抗疫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是制约我们实施科学治疗的重要因素,此次抗疫,有许多管理系统都是新建、许多数据都是临时建立收集机制,部门之间的数据存在交叉、矛盾、口径不一致等问题。同时,应急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亟待在下一步解决”。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出,应加快“数字政府”平台建设,建立更高水平的常态化数据收集机制,统一关键数据标准、口径,打通部门之间数据壁垒,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同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推进智能化应急体系建设,研究建立相关数据模型,强化数据分析应用,提高预测预判和科学决策水平。
关键词:联动
建立“平战结合”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任、党组书记段宇飞在接受采访时披露,广东将建设一个引领全省、医防融合、平战结合、急慢兼顾、医教研一体的省级公共卫生医学中心,着力解决省域内卫生健康资源总量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同时,以广东省公共卫生医学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为牵引,力争用3年~5年时间,建成职能明确、分工合作、运转顺畅、衔接有序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段宇飞也提出,医疗机构也要意识到,疫情防控常态化将会持续一段时间,同时,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医疗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功能定位应更加清晰,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配合和衔接应更精准、更高效,“这对于我们未来能从容应对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有重大意义”。
刘冠贤认为,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各地应急医疗救治能力不一,传染病医院、基础设施(负压病房、负压救护车、关键设备等)、人才队伍等参差不齐,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的建设,公共卫生防疫基础保障能力亟待提高”。
他提出,应建立“平战结合”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推进分层级、分区域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完善救治网络。加强传染病救治资源配置,加快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配置技术、设备、物资等;建立应急状态下的动员相应、资源调集机制,提升应急救治能力和效率。
如,在每个地级市的综合性医院中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传染病楼,配置相应的设施设备,加强人才、技术、物资等方面储备,平时可用于基本医疗服务,战时可快速应用于传染病救治。
关键词:法律法规
推动修订《传染病防治法》
卢传坚提出,要明确防疫的第一责任,就需要修订《传染病防治法》。全国政协委员、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张巧利也呼吁,尽快修订传染病防治法,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刘冠贤认为,建立全面系统的疫情响应机制,就需要全面总结我国疫情防控的有效做法,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政府、单位、公众等在应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强化社会的广泛宣传教育,加强对社会规范引导,真正做到依法治理、打人民战争。
我国卫生健康领域首部基础性、综合性的法律《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将于今年6月1日起实施,3月1日出版的2020年第5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中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题为《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文章,其中指出,要以此为契机,推动修订《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积极配合生物安全立法,抓紧制修订公共卫生管理相关部门规章,构建体系完备、相互衔接、运行高效的公共卫生法律体系。
据了解,《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共分十章110条,涵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药品供应保障、健康促进、资金保障等方面内容,凸显“保基本、强基层、促健康”理念。
采写:南都记者 董晓妍 李文 实习生 尹嘉怡
编辑:史明磊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2020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