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了,今年64岁的老韩患右手抖动、震颤的怪病已经12年了。这些年来,他的右手只要握笔、拿筷子、拿杯子等小物件,就会抖动不已。直到日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刘金龙教授团队为他在全新的脑内位置丘脑底区后部(PSA)电刺激术,用两组能够持续放电15年的脑起搏器刺激大脑特定区域(PSA核团位点),成功取得了“重启”大脑,不再震颤的效果。
据公开文献报道,这是华南地区首次运用丘脑底区后部(PSA)电刺激术治疗特发性震颤。而在此前,类似的电刺激术,刺激的是丘脑腹中间核(VIM)靶点,该位置被电刺激后,有一定比例的患者会出现构音、感觉等方面的障碍。
手抖12年,电刺激“重启”后可流畅写字
老韩12年前开始出现右手震颤,尤其是手握东西时震颤明显加重,连简单拿起杯子喝水的动作都难以完成,并且无法握笔写字,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左手也出现了类似症状,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后来,他练习了用症状较轻的左手写字的能力,然而他的症状仍在逐渐加重。老韩多次到医院求医,服用药物控制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经医生确定患的是特发性震颤。
就在26日开机之前,韩先生向南都记者展示了他那莫名的震颤。不做动作,不拿东西时并不抖动,可只要右手握上笔、端上水杯,就开始抖个不停。
中山一院刘金龙教授团队在接诊老韩后,对他的病情进行了详细评估和多次科内讨论,并同国际顶尖神经电生理专家哈盖教授进行了沟通,在征得病人和家属的同意后决定采用丘脑底区后部(PSA)作为刺激靶点,对其进行治疗。
4月29日,神经外科、麻醉科和手术室通力合作,在局麻下准确地将电极植入双侧PSA。该过程韩先生保持清醒,可以外接临时刺激器模拟治疗观察疗效和副反应情况。随着刺激参数逐渐提高,可见韩伯握物时震颤明显改善,写字也更为流畅清晰,并且没有出现明显不适反应。随后,刘金龙教授团队在全麻下将整套系统植入,老韩在术后症状改善明显,恢复良好。
经过前期的适应,26日这天开始进入正式的开机程序。在刘金龙等专家按下了脑起搏器的开机按钮后不久,老韩右手停止了抖动。“效果非常的明显,甚至连药物都不需要服用”,刘金龙教授表示道。
在启动脑起搏器之前,老韩握笔时的右手完全不受控制
用脑起搏器“重启”大脑的特定区域后,老韩的书写开始规范起来
据刘金龙教授介绍,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手部的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可伴有头部、口面部或声音震颤,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在65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可达4.6%。
特发性震颤起病隐匿,发展缓慢,但是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因肢体震颤幅度的增加可出现明显的功能障碍,如患者会出现无法完成书写,无法独立进食,无法正常讲话,手部无法完成精细操作等等,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目前药物治疗只有不到半数的患者能够改善症状,而随着疾病的进展疗效越来越差,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已成为治疗药物难治性特发性震颤的首选方法。
经典的特发性震颤DBS手术靶点为丘脑腹中间核(VIM),但近年来有研究提示丘脑底区后部(PSA)对特发性震颤患者症状控制有更佳效果。2018年发表在神经病学权威杂志《Neurology》的一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比较VIM和PSA作为DBS靶点在治疗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提示PSA靶点可采用更低的刺激参数而对震颤症状有更好的改善效果。
中山一院刘金龙教授团队自2006年开始开展DBS手术,2016年完成中国大陆首例帕金森病全麻下电生理监测下DBS手术,在神经内科、外科、麻醉科等科室的密切合作基础上,目前已植入超过五百侧脑深部电极手术,疗效确切,无严重并发症。这次手术的成功,进一步提升了中山一院在特发性震颤诊疗的声誉,实现了难治性特发性震颤的新突破。
采写 南都记者王道斌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编辑: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