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安全并进!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新基建”前提是安全可控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0-05-26 21:52

WechatIMG2146.jpeg

大数据时代,如何防止个人信息“裸奔”?近些年来,包括全国政协常委、 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在内的代表委员,一直在呼吁立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今年两会,这一呼声有了回应。5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指出,将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

作为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周汉民已连续18年参加全国两会。不能简单就一事谈观感,而应围绕国家发展的焦点、难点问题建言献策,这是周汉民对于自己的提案要求。

今年他带来的5份提案与当下的热点相关,其中包括在疫情防控常态下,加速产业数字化升级,也涉及构筑数字经济防线,加快“安全基建”能力。

周汉民认为,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加快5G、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发展成为社会共识。然而,新技术的应用也伴随着安全和隐私的风险。为此他建议出台数字经济“安全基建”的国家标准,加快推进相关立法工作,提高各行各业的“安全基建”能力。


防疫个人信息既要使用也要依法保护

出于防疫需求,扫码填写个人信息在疫情期间成为常态,但一些地方不当披露个人隐私的情况引起了人们的担忧。涉疫个人信息如何处理?这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频频提起的一个热点话题。

近日,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周汉民表示这些信息必须依法得到妥善处理和保管。为了精准防疫,各地纷纷出台“健康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将采集到的个人信息上传云计算平台,进入各种数据中心。“健康码所采集的信息,比如姓名、手机号、照片等都是个人隐私信息,既要使用也要保护。” 周汉民说。

WechatIMG23422.jpeg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周汉民。

连续几年,周汉民的提案里均与个人信息保护有关。2018年两会期间,他提出了一个技术性的想法:使用隐身份技术去除数据流通中涉及隐私的个人信息。这份《关于在大数据时代下推进我国个人信息隐身份制度立法》的提案获评为2018年度全国政协好提案。

去年两会,在与南都记者对话时,周汉民再提隐私保护。他认为,当前数据泄露呈现多发态势的原因在于,大数据基础法律属性的不明与数据交易监管空白。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他说,“提了若干建议,合在一处就是在综合性立法还未出台的情况下,应该先完善现行法律。”

如今,这一建言在今年有了明确的回应。5月22日,酝酿多年的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这部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书”的法典,首次就“隐私”作出明确定义,同时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个人信息。

不仅如此,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呼之欲出。5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透露,将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数据安全法。

在周汉民看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个人信息保护提出了新的诉求。个人信息可能涉及人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推而广之还可能与人身权和健康权有关,最后还落脚在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利上。

此外数据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具有一般财产属性,数据交易时需要明确所有权。因此周汉民告诉南都记者,在民法典指导下,未来个人信息立法有必要对数据的属性进行更清晰和明确的界定。


明确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后,接下来要定规则

个人信息交易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隐私风险,就如同悬在大数据从业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明确个人隐私保护的同时,如何促进数字经济、大数据产业发展也是周汉民近些年关注的话题之一。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价值堪比石油。南都记者注意到,去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数据可作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后,近期中央两次发文明确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将“培育数据市场”写入其中。

周汉民对比发现,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约为35万亿元。而去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达到了99.1万亿元。“数字经济占到GDP的三成以上,这说明人们进入了蓬勃兴起的数字经济时代。”他称。

当数据“升格”为生产要素后,周汉民认为接下来的关键就是制定规则——既要明确界定何为数据,何为有效数据,又要强调数据保护和数据的合法使用。

今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首次勾勒数据生产要素的基本政策。《意见》要求推动完善适用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分类分级安全保护制度,同时明确建立健全数据产权交易机制。

“数据是平台化的产物也是平台化的要素,既是要素就有权利归属,既有权利归属就应强化立法保护,我认为这是大数据时代应有的价值取向和立法原则。”周汉民说。

随着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对新兴业态进行监管同样值得思考。自2017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连续第四年提出“包容审慎监管”,支持新经济新业态发展。

在周汉民看来,我们对新事物的发展有预测但还不够全面,有判断但还不够精准,因此鼓励新事物发展十分重要。但平台经济的特征是轻资产、技术迭代快,一定程度上让人眼花缭乱,因此政府的监管也决不能失之偏颇。


“一刀切的安全套装”远不能满足数字基建需求

这些年持续关注大数据行业发展,让周汉民越来越意识到,只有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确保数字经济行稳致远。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5G、大数据中心、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正在成为新一轮“风口”。

周汉民告诉南都记者,疫情期间,电商购物、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活力迸发,各行各业都在加速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伴随数字化转型,“新基建”将会成为发展的新动能。但不可忽视的是,安全把控是推动“新基建”的重要前提和考量。

“新技术应用带来新安全隐患更加严峻。”周汉民在提案提到,近年来针对我国的网络攻击频发,且攻击的组织性和目的性更加凸显。而从各地网安部门在“净网”行动公布的案例来看,不少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仍有待加强。

周汉民认为,随着“数字基建”推进,未来更多业务会以“网络+App”形式呈现。一旦遭遇网络攻击,可能让一个游戏瘫痪,甚至可能会让电商平台在购物节的实时交易全线崩溃,给数亿级用户造成影响。

创新与安全必须两头并进,为此今年周汉民特别呼吁,构筑数字经济防线,加强安全基建能力。

如何搭建安全防线?周汉民在提案中提出了具体建议。他认为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调研,广泛了解企业在实践中积累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出台数字经济“安全基建”的国家标准。同时还应引导不同社会主体在转型数字化伊始就具备风险防御意识和能力,进而确保数字基建运行在较高的安全水平之上。

此外,周汉民建议通过立法在更大范围内确保数字基础设施的供应链安全,明确数字基础设施的安全操作规范,并对不同应用场景提出不同的规范要求,从源头上降低网络安全风险。

随着不同行业向数字化迁移,周汉民认为 “一刀切的安全套装”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数字基建的安全需求。他建议在壮大网络安全产业的同时,让更多有技术能力、有应用场景的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参与到数字经济的网络安全建设中,进一步加强各行各业的“安全基建”能力。

采写:南都记者李玲 黄莉玲 发自北京

编辑:程姝雯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聚焦2020全国两会
【专题】2020年全国两会

10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