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萧倩苑 实习生冯舒慧 5月26日下午,南都记者就“中山如何打赢经济翻身仗”这一问题专访广东省人大代表、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他表示,中山需掌握好防疫与发展经济的度。同时,政府不能过于注重短期发展,必须着眼长远。梁士伦建议优化行政区划调整、加大力度支持大企业在危机中低成本并购,在“星星变月亮”的过程中,也能保障小微企业活下来。
南都:有专家指出,今年第四季度疫情可能二次反扑。在疫情后时代下,中山如何平衡疫情和发展经济的度?
梁士伦:经过近半年时间,相信大家都对疫情有了更深的认识,中山早期来说防控是比较有力的。现在,中山实现零疫情,如何让疫情对中山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现阶段最主要是外防输入。下一步,即使按照专家预计有第二波疫情,对中山来说,防控疫情重要,但发展经济也许更为重要。和其他城市相比,在这个特殊时期,如何更进一步降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或者说如何化危为机,抓住可能带来的机遇,才是更重要的。扎实做好防疫,外防输入,但不能够过度防控,防疫组织、媒体加大防控宣传,中山才能走得更快更稳,也有利于经济发展。
南都:中山第一季度名义GDP增速全省最低,对于中山经济发展何去何从,您怎么看?
梁士伦:中山早前积极响应疫情防控,防控摆在第一位,随着疫情好转,在推动复工复产方面,中山起步有点迟缓。同时,因为中山小微企业占比较大,在复工复产的初期,口罩等防疫物资短缺下,难以达到复工复产的标准。实际上中山规上企业复工复产数据是全省排名前列的。
目前复工复产方面,实际上中山的复产率并不理想,没有达到百分百复工,主要是因为中山属于外向型城市,大量中小企业依赖三、四月的广交会以及深圳、佛山等地各种展会进行招商,而国外疫情蔓延下,因疫情影响这类展会取消,对这类企业的业务影响较大。这也是为什么中山复产率偏低的原因。
不过,从1-4月的数据来看,明显好于前三个月,这说明中山的小微企业韧性较强。后阶段的复工复产成效显著,也充分体现了中小企业应对困难的灵活性。
南都:中山多次提到要推动产业创新,实现升级转型。您认为中山的产业优化应该怎么走?
梁士伦:长期以来,中山以传统产业集群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随着传统产业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中山产业发展的后劲相对不足。虽然这些年来中山在推动新兴产业方面出台了相应政策举措,但因受制于土地碎片化、招商引资的力度、营商环境、家庭产业等原因,中山没有培育出超大项目。
中山的传统经济产业对中山的经济影响力不够,无论是它的转型升级、龙头企业的培养还是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仍然还在专业镇的模式中,严重影响了优势传统产业集群,虽然出现了新的增量,但规模小、档次不高、引领性不够,支撑点不足,导致中山这些年产业结构优化速度相比东莞、顺德等其他城市较慢,处于相对落后态势。
要想打破僵局,第一,政府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国家出台的举措,真正让企业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第二,还是要致力于打造更优良的营商环境,让企业相信中山的未来、看好中山的未来;第三,政府只是一个泛概念,单个企业的单打独斗或者某个专业镇的单打独斗,在整个市场面前个体力量远远不够,疫情期间面对空前挑战下,必须加强统筹规划,打破行政上的障碍。
无论是政策的制定、执行,产业链的合作等,要想真正破局,根本上是进行行政优化。多年来中山一直提及行政格局优化、怎样打破束缚的问题,提了很多年但一直没能突破。大家都认识到镇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土地资源枯竭的中山了,那么必须下定决心来改变这一点。一方面,在产业发展方面,全市要形成一盘棋,来执行相关的规划,尤其是产业集群链,如灯饰、家电等。另一方面,政府应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借疫情时期通过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实现低成本扩张,从而解决一些难以为继的小微企业的生存问题。它们生存下来的同时,通过这些方式使得有实力的企业迅速扩张规模,做大做强,这样“星星”才可能变成“月亮”。
南都:近期中山兴起“直播带货热”,多个镇长轮番上阵主动帮助企业获取订单。您认为,中山政府应该如何帮助、关怀企业?
梁士伦:直播带货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企业的根本问题,企业经营上的问题还是要企业自身去解决。中山提出2020年是“三个年”,即交通攻坚年、项目落地年、稳企安商年。疫情期间企业家面对的问题更多,苦恼更多,更需要关怀,各级领导应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下与企业接触沟通,这是非常重要的,让企业感到自己在岸上,而仅仅靠政策支持治标不治本。
在政府的主动问题上,中山经济陷入空前低谷的情况下,政府各级领导更应该主动作为,而不是不担当不作为。要认识到中山经济发展问题不仅仅影响企业,更影响中山的未来。不担当不作为无法使中山重振虎威。政策再好,若不去执行,就没有作用。
南都:从报告中可以看到中山政府充分认识到土地掣肘中山经济发展的问题,对于土地碎片化的现状,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梁士伦:中山土地过度开发和碎片化开发这两个问题并重,说明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较大。在政府的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两个“6000亩”,即年内处置闲置土地6000亩、盘活批而未供用地6000亩。另外,镇区规划权全部上收,实现了实际的统筹,但仅仅实现规划统筹远远不够,还应该推动行政区的优化调整,对重点区优先实行以点带面的示范带动,从体制上寻求突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
例如,火炬开发区是少有的一个没有扩区反而规模减少的开发区。譬如,苏州高新区从52平方公里扩大到332平方公里;佛山高新区从10平方公里扩大到674.5平方公里;深圳高新区从11.5平方公里扩大到159.48平方公里;广州高新区从37.47平方公里扩大到144.65平方公里……而火炬开发区则出现7%的面积下降。全国开发区都在扩充规模,这样才能面更全面地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在报告上提得很清楚,火炬区是创新发展的主引擎,然而受制于土地规模减少,这作用在弱化,这些年火炬区并没有发挥好引领作用。未来,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能不能把东北组团成为一个行政体,这样才能更加运用好自身优势,带动高新产业创新。
而实现更大范围的统筹。体制问题不解决是难以解决的,解决体制问题后机制问题,才能力求将有限的资源的发挥到极致。
南都:其他城市有什么值得中山经济转型借鉴的地方?
梁士伦:可以说中山目前是全方位落后,错过了一系列战略性的机遇,但是过去的就过去了,如今更重要的是,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破解问题。
周边城市和中山在基础、发展模式有很多相似问题的情况下,思想敏锐,有战略意识同时敢于突破、敢于担当,而中山现在最主要的是士气不足、担当不足,不是没有水平能力,而是在敢作敢为方面,中山过于注重短期发展。这是需要突破,要打赢经济翻身仗,必须要着眼于长远,全市上下认识到位,主动作为。做不到的话就难以落实相关的政策,走老路子。
在政府的主动问题上,中山经济陷入空前低谷的情况下,政府各级领导更应该主动作为,而不是不担当不作为。要认识到中山经济发展问题不仅仅影响企业,更影响中山的未来。不担当不作为无法使中山重振虎威。政策再好,若不去执行,就没有作用。
摄影/南都记者吴进
编辑:侯玉晓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时代来了
中山进入两会时间!市长危伟汉做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