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部分乡村孩子没条件上网课的现状让城乡教育问题继续引发关注。
在今年全国两会中,有不少代表委员为提升乡村教育水平建言献策,其中就有扎根深山40年的全国模范教师、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负责人支月英。
支月英。资料图
她今年带来的两个建议依然与乡村教育相关,其中之一是办好寄宿制乡镇学校,另一条则是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
电影中的破旧乡村学校换“新装”
自2018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支月英每年都会在全国两会上为农村教育和乡村教师发声。
这源于她的亲身经历,据公开报道,支月英19岁只身来到江西大山深处的奉新县澡下镇泥洋村小学,成为一名深山女教师,40年来一直坚守偏远山区教育事业。一块旧黑板、拼凑的课桌椅、破旧的教室就是学校的全部,很多孩子上学要步行10多公里的山路。
这些场景也都在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中被还原,去年教师节上映的这部电影就是以支月英为原型,在江西实地取景拍摄。
“刚到山区时都懵了,学校只有3个教室,粉笔也不知道是什么做的,上课铃还得拿着锤子敲小铁片。操场在教室前面,特别小,没有任何运动设施。” 徐梓涵告诉南都记者。
徐梓涵是电影中小主角深山里的“孩子王”董大山的扮演者,乡村学校条件的艰苦让现实中在条件优越的国际学校上学的徐梓涵非常触动,10岁的他对妈妈说的第一句话是:想给他们捐点东西,他们太可怜了,我一定要好好拍,让更多人知道还有这么穷,这么苦的地方。”
徐梓涵与支月英老师合影。受访者供图
就这样,第一次进入剧组拍戏的徐梓涵在冬天拍摄了70多场夏天的戏份,在他看来,这次拍摄让他懂得了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和环境,不能浪费。“在大山里待几天,回家之后就会变成另一个样子。”徐梓涵说。
令支月英感到欣慰的是,让徐梓涵感慨的“破旧”学校,随着国家在农村学校建设的投入已经换了“新装”。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年深一脚浅一脚跋涉的泥巴山路,如今已经通车;破旧的校舍,如今已经是宽敞明亮的房屋;微薄的待遇,如今已经翻了好几番。学校已接通网络,实行了数字化教学。
学校学生减少,呼吁提升乡村教师吸引力
不过与此同时,新的问题也在暴露,支月英表示,乡镇农村中小学教学点出现了空有漂亮的教学楼,却日渐寂寞萧条没有多少学生的怪状。
今年两会,支月英提交了两个建议,分别是《关于振兴乡村教育办好寄宿制乡镇学校的建议》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她在调研中发现,由于目前城乡发展不够均衡等原因,中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还是不够强,教师编制还是不足,教师男女比例还是悬殊,不少新招聘的教师还是不乐意到农村完小和教学点从教,原已在岗的教师有的还是想方设法调离。
为此,她建议教育部协调财政部、人社部按照教龄长短较大幅度提高教龄津贴标准并同步建立增长机制,吸引优秀人才从教,鼓励现有教师乐心从教,终身从教。
同时,保障乡村教师编制配备,充分考虑新型城镇化、全面二孩政策、新课程改革、教育扶贫等情况,科学合理核定编制总量,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按照班师比与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制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在配备时向乡村倾斜。并实行乡村教师和城镇教师分开评审。
在教师提升方面,还应健全县域内教师交流机制,采取多种形式配备乡村教师。结合乡村教育需要,探索构建招聘和支教等多渠道并举,高端人才、骨干教师和大学毕业生、退休教师多层次人员踊跃到乡村从教、支教的格局。
此外,她还建议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确保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绩效工资政策,在核定绩效工资时,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民族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学校给予适当倾斜等。
“我希望全社会更加关注农村教育,有更多的优秀青年加入乡村教师队伍,让山里的孩子也能放飞自己的梦想。”支月英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综合自新华网、中国日报等
南都记者吴单 实习生马铭隆 发自北京
编辑:程姝雯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2020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