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资金直达,须强化预算约束与有效监督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0-05-28 23:47

5月28日16时,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在回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有关如何让经济政策相关措施惠及企业和居民时,李克强表示,我们强调政策资金要直达地方、直达基层、直达民生。

在经济受新冠肺炎疫情打击而走低,财政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如何节流?李克强总理提出,中央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把中央部门的刚性支出压缩了一半以上,调出资金用于基层企业和民生;各级政府都要过紧日子,决不允许搞形式主义干那些大手大脚花钱的事。这一表态呼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说法,明确指出不得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同时,结构性输血也是加速经济复苏的重要举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了“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笔特殊的2万亿元,必须用到实处,直达有需要的地方、中小微企业以及社保低保失业养老和特困人员身上,才能实现其本来的意义。因此,如何将2万亿用在该用的地方,提高财政效率,不能仅依靠各地表态、自觉,更应以制度作保障。

李克强总理提出,为了保障2万亿直达有需要的地方,会采取一个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要建立实名制,让这些钱都有账可查,决不允许做假账,也决不允许偷梁换柱。期待这个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能落实到位、落实到人,得到有效的监督,让每一笔账都详细清楚,每一笔钱都不至浪费。此外,谁来查账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除有关部门的内部监督外,公众的社会监督如何实现,如何保障账目的公开、透明与真实性,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刘小兵的建议,值得参考。他提出,政府不仅应压减基本支出,更要压减不必要的项目支出,具体的压减过程,可由地方政府公示拟上线的项目及其支出,供公众参与讨论,非必需项目可以砍掉。他亦提议,可广开言路,让下面的声音能够传出来,让整个社会真正了解问题出在哪里、困难出在哪里。刘小兵代表提出的实际是如何保障对财政进行社会监督的问题,畅通公众监督渠道,加强社会监督的有效性,对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及提高财政效率,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这一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顺利落地,大可吸收其中的经验教训,用于预算体系改革。此前,预算制度缺乏硬约束,账目分类也不甚清晰,预算模糊、突击花钱等问题长期存在,财政效率不高、浪费财政资金的问题以及寻租空间均长期存在。即使是预算法修订后,科目有所细化,但决算中其他支出依然居高不下,不排除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猫腻”。不妨以此次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作为预算改革的演练与试验,并以此为契机完善预算体系,增加预算硬约束。

2万亿的特殊财政安排,为的是纾困扶难。只有让这笔资金直达地方、直达基层、直达民生,才能不背初衷。而在特殊财政安排上实现的转移支付机制,若可推广至常态化使用,加强预算硬约束,则可保障财政支出结构的持续优化,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

编辑:何起良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2020年全国两会
【专题】聚焦2020全国两会

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何起良4.52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