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区成深圳首个污水零直排示范片区,年底前将开建7公里碧道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0-06-06 20:34

南都讯 记者张馨怡 水体一日不清,治水一日不停。6月5日,福田区水务局局长何如带领大家,通过实地考察荔枝湖水质,探访暗涵的形式考察福田治水情况。记者获悉,通过市政管网雨污分流、小区正本清源、面源污染治理等举措,福田区成为全市首个污水零直排示范片区。年底前福田区将开工建设7公里碧道,2025年前将建成25公里都市型碧道,实现“碧水临街、碧水绕楼、碧水伴城”。

800x567_5edb4eec0b6e0.jpg



800x534_5edb4eec2b9c2.jpg



800x534_5edb4eec1b91e.jpg




111591430783_.pic.jpg


雨污分流全覆盖,管网“通”了

福田是三十年的建成区,全区现有市政管网1300公里(污水管505.8公里、雨水管795.07公里),排水设施建设早,相对较为完善,但仍存在“四多四旧”问题,如人口多、建筑多、暗涵多、排水多;小区旧、管网旧、泵闸旧、水厂旧。

为全面推动源头治污,福田区按照“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关键在排口”的治理思路,强力推进小区、城中村正本清源,2017年以来,组织实施正本清源“百日攻坚行动”、“攻坚2018行动”等,完成1410个小区正本清源改造,实现全区2114个排水小区100%达标。同时,协同市水务集团组织对辖区332个排水口开展“净口行动”,全面查清整治辖区排水管网问题,并对缺乏管理的排水沟渠,如广深高速排水沟、福荣路旧村雨水口等进行整治,全面消除黑臭。


清污分离消黑臭,暗涵水质达III类标准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许多城市河道空间不断被侵占、挤压,逐步被改造为暗涵,暗涵长期处于黑暗、密闭空间,潮湿缺氧,极易产生厌氧发臭,此外暗涵还存在污水乱排、沉降不均匀、河道淤积等诸多问题,导致河道变成“死河”。

福田区共有暗涵5条,总长16.4公里,自形成以来尚未进行清理,水体黑臭,淤积严重,存在大量有毒有害气体,治理难度极大。福田区探索实际可行的暗渠黑臭水体治理方案,完成福田河上游暗涵、新洲河上游暗涵、皇岗河、凤塘河暗涵清淤截污。整治暗涵总长34公里,清淤总量7.29万立方米,新建排水管20.1公里,暗涵水质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福田河在全市率先打开截污闸,新洲河在全市率先拆除截污闸,实现清洁基流入河。


打造污水零直排,湖水达III类标准

在全面实现国考断面水质达标和全面消除黑臭水体目标基础上,福田区秉承让水更清的决心,全面推动治水由工程治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2019年,以河长制为抓手在全区全面开展“清洁护河”行动,切实提高河湖管理保护水平,有效改善河道周边环境卫生。2020年将继续深入推进,在全区开展“污水零直排”创建行动。目前,福田河水质稳定达地表水Ⅳ类标准,深圳河(福田段)、新洲河稳定达Ⅴ类标准。

在河流治理的同时,福田积极推进湖泊等静止水体整治。荔枝公园建于1982年,是深圳市最早建成的市政公园之一。由于荔枝湖上游汇水面积大、雨污管网混接,导致雨季污水溢流入湖,引发夏季湖水浑浊发臭,湖内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严重影响周边市民的生活品质及城市形象。历史上先后进行过四次治理,成效均不明显。

2019年,福田区签订军令状,以荔枝湖为试点,通过市政管网雨污分流、小区正本清源、面源污染治理等举措,对片区164个一级排水户,50多公里市政管网、5个垃圾转运站、8个洗车场、4条美食街进行地毯式、网格式排查整改,成功打造全市首个污水零直排示范片区,实现“013”目标,即区域污水零排放、透明度达1米以上、湖水达到地表水准III类标准。


实现城中村雨污分流,年底将建7公里碧道

通过系统治理,福田区治水已从大规模工程措施转向精细化、常态化、专业化、智慧化管理提升。下阶段,福田区将继续通过创建“污水零直排”、“排水管理进小区”等举措,实现“每一滴水都有人管,每一滴水都有正确的去处”。

福田区将完成小区正本清源查漏补缺和城中村雨污分流;查清排水管渠外水入侵、雨污混接错接、漏接、破损以及总口截污、点截污、高位溢流等情况,大力推进排水管渠修复改造,降低管网运行水位,提高水质净化厂进水浓度;深入推进“散乱污”企业监管和点源面源污染整治全覆盖。到今年底,实现皇岗河流域、凤塘河流域、新洲河上游暗涵片区、福田河上游暗涵片区“污水零直排”,其他区域力争基本实现“污水零直排”。

何为碧道?碧道建设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水为主线,强调以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为基础,通过统筹蓝、绿、红三线建设布局,优化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格局。碧道除了为群众提供健身、休闲、观光、亲水的场所,还兼顾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和城市风貌的功能,其建设内容不仅包括岸边慢行系统、景观带、文化节点建设,同时考虑行洪安全、排污口整治、水源地保护、海绵城市建设、科普教育、滩地生态修复及生态环境营造等因素。

年底前福田区将开工建设7公里碧道,将碧道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水生态修复等有机结合起来;高标准谋划推进新洲红树碧道建设,将新洲红树碧道打造成绿色生态、活力生机、休闲生活、文化生趣、人水共生的都市碧道典范;2025年前将建成25公里都市型碧道,实现“碧水临街、碧水绕楼、碧水伴城”。

编辑:陈欣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