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董谦对工作感到有些厌倦,产生了离开的想法。此时,他是深圳晚报资深体育记者,已经工作了22年。
两个月后,董谦决定回到老家湖南汨罗,和高中同学陈怀宇一起种水稻。心血来潮、天马行空,董谦对这个决定如此定义,“这完全就是我的性格,我想到什么,马上就去做什么。”
此后,他在神鼎山镇枫树坪种起原生态水稻,并在公众号上写下161篇《种稻记》,将生态农业和乡土文化联系起来。
2020年4月22日,董谦做了一件更天马行空的事。他和好友蒋耐阳要从老家湖南汨罗徒步到深圳,全程1100公里,毅行50天,只为家乡募捐建一座公益图书馆。
董谦(左)。
汨罗图书馆迎来了一位“外地人”
汨罗图书馆是一个县级市的小图书馆。2016年,这里迎来了一位“外地人”。身材魁梧、胡子邋遢、非传统南方长相的董谦引起了图书管理员的注意。管理员大姐十分惊讶,甚至有些疑惑,平常连人都很少见,怎么还会有外地人来这小图书馆来借书。
回老家的第一年,董谦依旧保持着借书的习惯,在去过一次汨罗图书馆后,他感到特别失落,这段不愉快的回忆中充斥着破旧和狭窄。“它可能赶不上深圳的一个社区图书馆。”董谦说,它的规模水平、硬件软件设施实在是太差了。“没有人去借书,也没有人在阅读。”
建公益图书馆的种子在此刻就埋下了,距离它的萌芽只差一个契机。
通过徒步唤醒汨罗人为家乡做点事
从2006年起,董谦就开始养成一个习惯,用步行来代替开车。上下班、吃饭购物、赶往采访地点,他都是步行。步行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我并没有每天去记步数,每天固定要走多少公里,只要有机会,我就走。”
董谦通过步行爱上了深圳,他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慢走感受每一片风景。虽然热爱步行,可他从来没有尝试过长距离的户外徒步。他走过最长的路,就是从汨罗到长沙,全程80多公里,花了3天时间。
“为什么不通过走路来建一个图书馆?” 董谦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于是乎,建公益图书馆这颗种子在2018年萌芽了。
“走路和建图书馆慢慢就碰撞了,它没有一个决定的瞬间,它是逐渐融合的。”他认为,长时间、长距离的户外徒步就像行为艺术,它可以“唤醒”人们。董谦希望,通过长距离徒步号召汨罗人,让大家为家乡做点事。
用方言“落篼”命名不容易
董谦将公益图书馆命名为“落篼”,这是汨罗的方言。外地人听不懂,但只要是汨罗人,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干农活时,给菜施肥浇水要泼在植物的根部,靠近土壤的地方,菜会吸收得更好,此为落篼。董谦介绍,它的引申意是做事要做到实处。“读书要读到肚子里去,要读为所用,不能读完书第二天就还回去了。”做公益也是如此,做公益的人不能把钱一扔就完事,要真正关注这件事。“我不但要你们的钱,还要你们的‘心’。”
他身边的朋友都反对落篼这个名字,从传播的角度考虑,方言取名不利于扩大影响力。“我不是想做一个全国性的文化项目,它能够真正地造福汨罗人,我就心满意足了。”董谦十分坚持。
目前,“汨罗市落蔸公益图书馆”已在汨罗市民政局注册成立民办非企业机构。
按照年龄层次逐步推广阅读
董谦自认为是个普通人,当这个普通人能完成千里徒步的时候,就会引起人的关注。“他们会想你为什么会有这个‘勇’,从而受到触动。”董谦认为,他的行动带有厚重的家乡情结,给同乡人带来更大触动。这不仅唤醒他们阅读的兴趣,唤醒他们对家乡公益事业的推动,还可以唤醒他们的心中的“善”。
最初,董谦计划筹建一个常规的小型图书馆。回家几年后,他对家乡的成年人的阅读不抱希望。“我没有办法去推动成年人去看书的,我个人能力是不够的。”于是,他决定把精力先放在孩子上,做一个绘本馆。“孩子读书,没有一个家长会反对,用老家的话讲,那是‘巴不得’。”
在图书馆的规模逐渐扩大后,会按照年龄层次来进行阅读分类。“如果我有能力加一些成人的书,都会按照年龄排上去。”董谦认为现阶段主要重心还是孩子,唤醒家乡的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可能也会引发家长对阅读的思考。
未来,落蔸公益图书馆一方面引进全国先进优质的未成年人培育资源,以公益的方式进行惠及;另一方面将引导汨罗孩子进行家乡主题的文化原创活动。
徒步引发关注同时也改变了自己
“我觉得徒步本身是不值得赞颂的,我现在是比较能走路,如果我比较能吃饭,我可能就去表演吃饭了。”董谦打趣道,徒步主要还是想引发别人的关注,但对他自己而言,徒步也改变了他的生活。
由于疲惫,董谦吃饭和睡觉都回到了最初的状态。“每天走完路后,不管吃什么饭,它都特别好吃,不管睡什么床,它都特别香。”此前,董谦会对出行标准有所要求,没想过会住路边店。这么一趟下来,他发现几十元的路边店和一千元的酒店没什么区别,照样睡得很香。
上午徒步,下午写作,董谦会把每天的收获与感想在公众号“种稻记”里分享。在徒步的第一天,他也开启了新的篇章“落篼记”,如今已是第45篇,这意味着他们离深圳不远了。
在每天更新的文章中,详细记载了每一笔捐款的来源。有直接转账的、有捐股票的、有捐书的,甚至还有捐比特币的。图书馆的募捐目标是100万元,现在收到85万余元的捐款。有的捐赠人连续固定捐款,有的则会留下美好的祝愿。粉丝李兰英留言道:“虽然脚没有跟你们在一起走,但心是时刻关注着的。少量多次的捐,表达在千里之外一颗落篼粉的牵挂!”
尽管离深圳的距离已不需要花5天时间,但他还是要坚持走完。“50天一定会走满的,每天20公里只会多不会少,这是当初的誓言。”
采写:南都记者 夏嘉雯 实习生 叶志强
受访者供图
编辑:杨存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