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疫情后的首个全民购物节618,新一轮的物流行业大提速也即将到来。
南都记者获悉,6月8日,京东物流表示,2020年将升级“千县万镇24小时达”时效提升计划,面向低线城市及重点县镇继续布局物流新基建,创新仓储模式,提升县镇村三级物流触达能力和服务时效,推动城乡物流普惠,再塑中国消费者物流体验。同时,京东物流将加快供应链、快递、冷链等业务下沉,服务产业带、农产品上行,助力当地脱贫攻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今年拟投用的12座亚一分布:既包括哈尔滨、沈阳、长春、太原、郑州等省会城市,也包含廊坊、广汉、滁州等物流枢纽城市。
根据该计划,京东物流今年拟投用亚洲一号达到12座,全部面向二至五线城市,新建扩建城市仓和转运仓13座,加快快递进镇进村,大力推广云仓模式、厂仓合一、店仓合一等创新业态,实现京东物流和品牌商物流资源共享,将商品布局在距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还将为全国22个重点产业带提供标准服务网络之外的定制化供应链解决方案,打造专门服务最先一公里上行的物流基建。
多层级部署物流新基建 强化60万行政村触达能力
官方资料显示,从2007年自建物流开始,京东物流用10年时间完成了大件和中小件物流在大陆地区几乎所有区县的全覆盖,服务触达行政村超过55万个。南都记者曾报道,为进一步提升整体物流时效,2019年京东物流发起“千县万镇24小时达”时效提升计划,到2019年底,全国“24小时达”覆盖区县占比已达88%。
据悉,升级版“千县万镇24小时达”则是为进一步拓展低线市场物流上行下沉能力,涵盖新基建下沉、仓储模式创新、产业带打造、生鲜冷链物流建设和快递进村等核心措施,将瞄准60万行政村进一步拓展物流服务触达能力。
在上述举措中,作为京东物流新基建的代表,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区具备高度智能化处理能力,集商品暂存、订单处理、分拣配送功能等于一体,组成了亚洲电商物流规模最大的智能仓群。京东物流有关负责人表示,“此前投用的20余座亚一大都分布在一、二线城市,主要是围绕北京、上海、武汉、西安等全国八大物流枢纽落地,新建设的亚一将瞄准新基建下沉,推动智能物流向二~四线城市快速渗透,这也是京东物流未来新基建布局的重要方向。”
此外,在重点聚焦提升本地商品满足率的城市仓和转运仓方面,2020年京东物流累计新建扩建仓储数量将达到13座,包含大同、阜阳、揭阳、衡阳、银川、厦门、福州等不同城市,与亚洲一号物流园区互相配合,提升各区域物流辐射能力,更快更好地服务县镇村三级地址消费者的购物需求。据介绍,这些城市仓和转运仓的4~6线城市订单占比最高能达到90%,在完成扩建后,无论是本地商品满足率还是24小时达覆盖率,都将大大提升。
创新多元仓储模式,把快递车开到田间地头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这已是“快递”第七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而根据国家邮政局此前印发的《快递进村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目前,全国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已达96.6%,快递直投到村的比例已经达到35%左右,但在一些地广人稀的地区,乡镇一级的网点还存在生存障碍,服务进村的难度非常大;方案目标是到2022年底,全国建制村通达率达95%以上,基本实现有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快递。
来自京东物流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已经提升为24小时达的县镇乡村,消费单量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大大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物流服务的需求。以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为例,2019年该区京东物流总单量相比2018年增长超过10倍,在利用大数据对单量情况和消费者需求进行测算后,通过班次加密、站点拆分等多种措施,城区全部实现半日达,即“睡前下单,醒来收货”;乡镇全部实现24小时达,即“今天下单,次日收货”。在新疆库尔勒,因为中转仓建设、线路拉直,市区和乡镇基本都实现了24小时达。
京东物流表示,除了物流新基建下沉,还将在仓储模式上进行多样化创新,在商品最先一公里出库、最后一公里前置等方面加大布局力度。在今年618首日,得益于将商品前置到站点的创新模式,完成首单配送仅用时9分钟,这一基于大数据的备货模式还将在20个城市推广试点。
南都记者了解到,在具体落地过程中,京东物流将聚焦快消品类,通过低线城市经销商资源整合,实现统仓共配,搭建低线城市城配能力,加速推进线上线下一盘货运营模式,线上订单线下就近履约,实现降本增效;还将打通线下经销商、品牌商、京东库存壁垒,实现库存共享、厂仓直发等多种模式,推动履约短链化,提升客户体验。
在农产品和产业带上行方面,京东物流将打造覆盖全国22个重点产业带的定制化解决方案,把快递和冷链车开到田间地头。据官方信息,今年以来,京东物流已经发力布局春茶、烟台樱桃、岭南荔枝、潜江小龙虾、兰溪杨梅等特色农产品,还将围绕大闸蟹、平谷大桃、内蒙牛羊肉、赣南脐橙等制定专属方案,通过供应链、快递、冷链等业务的渗透,确保消费者喜欢的农产品第一时间送到餐桌上。
采写:南都记者 傅晓羚
编辑:田爱丽,甄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