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冯骥才先生作品《文雄画杰:中西文坛艺坛人物》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在该书中,冯骥才深入剖析数十位文艺大家的精神世界,用画家的眼睛看作家,用作家的心灵感知画家,还原泰斗光环下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作家、画家、文化学者。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百种,代表作《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出版过多种大型画集,并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以其中西贯通的绘画技巧与含蓄深远的文学意境,被评论界称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近年来,他投身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民间文化抢救,倡导与主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致力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作家冯骥才
《文雄画杰:中西文坛艺坛人物》为冯骥才对中外现当代作家和艺术家的印象记,既有亲身接触过的,也有只能在其故居、美术馆或墓地中流连的。作者身为作家兼画家,写起同行来视角便分外新颖而独特。他关心他们的艺术,更关心他们的性格、气质、命运、家庭、生活,乃至习惯、嗜好,种种人的细节与小节,深入挖掘其艺术独特性的内因。
冯骥才在序言里说:“别人写作家与画家是一个角度,我写作家与画家是另一个角度,因为我也写作也画画。”
茅盾、冰心、曹禺、王蒙、莫言、丁聪、吴冠中、韩美林、托尔斯泰、莎士比亚、契诃夫、简·奥斯丁……《文雄画杰》里记述的同行自然都是杰出的人。“有的是前辈,写他们时心怀敬仰;有的是同行,写他们时由衷欣赏;有的是故人,写他们时带着很深的怀念。还有一些是外国人,都是我喜欢的作家或艺术家,多不在世,每到海外,便会到他们的故居、美术馆或墓地中流连一番。那里是他们‘活着的空间’,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们独有的生命气息,还能发现到一些珍贵的细节。回来后如果正好有时间,便会用游记的方式写一写我所感知到的他们。”
“这样的写作有点特殊,现在编成一本书之后,这种特殊也就更明显了。”冯骥才说。
精彩书摘:
茅盾老人
(作者:冯骥才)
刚刚茅公亲属来告,久病的茅公于昨日凌晨遽然长逝。初闻时心中怦然一动,随之潸潸泪下而全不自知。哀痛未尽时,却不由得想起两件小事来。
第一件事是在1977年。我和李定兴同志所著的长篇小说《义和拳》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定稿待发。茅公从他亲属那里得知这部《义和拳》是出自两个青年人之手的处女作,欣然给我们题了书名。初题时是用繁体字,而出版社规定要用简体。我觉得为了一个字(“义”字)再去麻烦老人很不合适。经出版社研究,只好由总编辑韦君宜同志出面去请茅公改写。没过几天,负责封面的编辑来找我,给我一张纸,上面写了十多条“义和拳”三字,都用了简体,字迹清劲,俊逸洒脱,笔笔又着意而不苟,一望而知,这是茅公的手迹。这位编辑说:“茅盾同志说,多写了几条,叫你们看哪条好,用哪条,随你们挑。”我听罢深受感动。茅公于三 十年代就在文坛享有盛名,我们此时还都是默默无闻的文学青年;据我知道茅公右眼患眼疾,写这样的桃核大小的字颇为吃力。他何以这样认真和尊重我们?我于此间感受到的,除去老前辈的爱护与鼓励之外,还有一种伟大的文学家都具有的平等待人的高尚品德,如同璀璨的光照透我的心灵,使我学到了对于一个人民的作家来说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由此,我便生出要拜识茅公一面的渴望。
第二件事是1979年。我见到了茅公。
那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的“全国部分中长篇作者座谈会”上,茅公来讲话。
当时,新旧观念激烈抗争,多年来“左”的思潮正在受到“拨乱反正”的时代新潮流的猛烈冲击。出版社收到了三部中篇小说,其中包括我的《铺花的歧路》。这三部以十年动乱为题材的小说,都涉及当时尚未明朗化的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故此众说纷纭。出版社为了促进出版和创作两方面解放思想,事先把这三部中篇的梗概打印出来,请文艺界的领导同志发表意见。那天,在北京友谊宾馆大会议厅,茅公在讲话中再次热情和率直地肯定了这三部中篇的创作倾向和立意。由于我的中篇的结尾部分尚未定局,韦君宜同志叫我上台讲讲这部中篇,以求教于茅公。我到台上,严文井同志引我到茅公身前说:
“这就是您给题书名的《义和拳》的作者冯骥才。”
我终于见到这位渴慕已久的当代文学大师。在台上大灯的强光里,看到了他苍老而慈祥的面容,连颗颗老年痣与一脸皱痕都看得清清楚楚。头顶上那历尽沧桑而稀疏的发丝银白闪亮。老人和我握手,让我坐在他身旁,叫我面对大厅内在座的人们讲话。我一口气说了二十分钟。说话间,我时而扭头看看身旁的茅公,他却一直把目光凝聚在我脸上,仿佛要把他衰老的并不旺盛的精力全部集中在我所讲的内容里。偶然间偏过耳朵,为了听清我的每一句话,待我讲过,他肯定了我的创作意图,并即刻给我小说的结尾一个在艺术上颇有见地的修改意见。就这样我改好了小说。小说出版后,在我收到许许多多读者来信时,就想起了茅公。在当时“左”的思潮仍在禁锢人们的大脑、束缚着人们的手脚时,这位风烛残年、体弱神衰的老人的思想锋芒仍然是犀利的;他像怀着一颗童心那样,直截了当、无所顾忌地打开自己的心扉。青年们勇敢的尝试多么希望得到老一辈这样鲜明有力的支持呀!
此后,我去过茅公家几次。他总是在待客。听说老人正在写回忆录,整理旧作和旧稿,每日来访者又是接踵不绝。为此,我一直未去打搅他,怕侵占老人宝贵而有限的时光。在我与他的亲属谈话时,隔窗见到老人踩着蹒跚的步子,穿过那花木繁茂的小院,忙忙碌碌地迎客送客。想到他的为人,看到他的为人,感受过他的为人,我那心中便盈满了对老人的敬重之情。
以他的成就,人们完全可以用“中国文坛的明星”“当代文学巨人”去称呼他。而我此时感受到的,却又是一位宽厚可亲的长者,一个慈爱、平和、通达的老人离开了我们。他带去了多少宝贵的东西,他又留下了多少宝贵的东西,谁能计量?
在此悼念茅公之际,这两件小事重现眼前。重温往事,想到从此再不能见到老人,聆听教诲,痛切万分。但转而又想,自己一个才刚开端写作不久的青年,有幸接触到与我年龄相隔半个世纪的文坛巨匠,受过他的关切,仅见一面,却留下了这两桩值得记下的事情,也算是一种慰安吧。
作此小文时,想到茅公,年高八旬之上,在经历了十年劫难过后,于辞世之前,已然眼见自己为之奋斗的文学事业正在复兴昌盛,也是他老人家最后的福分了。写到这里,心中感慨万端,不由得住笔。默默祈望老人在九泉之下,宽心而含笑地长眠吧!
1981.3.28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