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李春花 通讯员洪霞 雨水丰富正是蘑菇的生长繁殖高峰。南都记者从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获悉,上周,广州黄埔区一家五口吃了野生磨菇中毒入院。该院中毒临床科副主任医师张伊莉提醒,谨防毒蘑菇中毒,一旦吃用,尽早到医院处理。
错把野生菇当荔枝菌,一家五口中毒入院
据了解,6月5日上午九时许,市民钟先生在天河体育中心游泳馆附近树下采摘野生蘑菇,把菌伞部分捏碎,进食少许碎片,并随即吐出大部分碎片,自行饮水及“绿茶”饮料,约中午12时左右,出现恶心、呕吐胃内容物2次,伴有腹泻,拉水样便一次。6月6日早晨吃过早餐后仍觉胸闷,到广州市十二人民医院就诊,拟“急性毒蕈中毒”收入中毒临床科,当天立即将标本送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鉴别确定为铅绿褶菇。
6月7日,又有一家四口因吃错磨菇中毒入院,对方说是“荔枝菌”,天河cdc已经采样并送检省微生物所鉴别:近江粉褶菇。
钟先生为该院收治的第一例生吃蘑菇中毒病例,他的生化指标明显升高,仍需进一步观察。另外一家四口目前腹泻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已明显好转,各项指标基本正常。
近年来收治数十起铅绿褶菇中毒
据了解,铅绿褶菇为广东常见中毒菌属,近年来市十二人民医院收治数十起铅绿褶菇中毒。近江粉褶菇也是广东常见中毒菌属,上一年荔枝成熟季节的时候,该院也收治了多起该菌中毒病例。
张伊莉介绍,毒蕈种类繁多,不同的毒蕈造成的急性中毒累及的器官组织有很大的差异,其预后及治疗方法也不同。目前,根据中毒的累及组织器官与临床表现的不同,通常可将急性毒蕈中毒分为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损害型、肾损伤型、横纹肌溶解型及光过敏性皮炎型等。各型间可有重叠。
其中肝损伤型(例如白毒伞、灰花纹鹅膏等)最为严重,是造成广东毒蕈中毒死亡的主要蕈种,重症者短期内暴发急性广泛肝细胞坏死、快速进展为肝衰竭、肝性脑病,病死率高,占全部毒蕈中毒死亡比例的90%以上。
她表示,目前急性毒蕈中毒尚无明确的特效解药。进食后尽早洗胃、导泻、清除吸收的毒物,针对不同中毒类型的对症支持、器官保护是急性毒蕈中毒诊治的基本方法,脏器支持,对死亡率极高的肝损害型毒蕈中毒应尽早运用血液净化治疗。
张伊莉提醒,不要凭个人经验鉴别蘑菇是否有毒,不要私自采摘食用野生蘑菇,更不要生吃“蘑菇刺身”!
误吃毒磨菇怎么办?
张伊莉:一旦吃用,尽早到医院处理,旅途遥远或无条件时在家大量喝水,扣喉(压会厌部)催吐和导泻。专业医生会根据临床症状,发病时间,实验室指标等,决定不同治疗方案。
同时记得将吃剩的蘑菇、蘑菇汤留起送检专业机构鉴别(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一边治疗一边等毒蕈鉴定结果。
编辑:李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