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上午,“2020年东莞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正式发布。十件实事内容涵盖困难群体保障、关爱老人妇女儿童、教育、医疗、交通、食品安全等领域。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2007年至今,历届东莞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中,治安、医改、治堵先后占据榜首位置,今年首次将“加强困难群体兜底保障”定为十件实事之首。具体十件民生实事如下:
一、加强困难群体兜底保障。将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980元调高至1060元,孤儿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1685元调高至1820元,困难群众临时救助范围从户籍居民逐步拓宽至常住居民。对残疾人社会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补助。实施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计划,为自闭症儿童家庭提供规范化养育技能指导服务。继续对在民办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接受康复教育的脑瘫、孤独症等户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实施康复补助。
二、关爱老人、妇女、儿童等重点群体。推动居家养老“大配餐”服务100%覆盖全市,每个镇街(园区)至少建立一个长者饭堂。推动失独家庭扶助金发放标准提高50%。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给困境妇女儿童送温暖、送关怀。新建升级一批公共场所母婴室、爱心妈妈小屋,建成1个儿童公园。
三、增加公办学位和校内课后服务供给。完成新建改扩建公办学校中小学29所,新增学位约3.36万个。逐步扩大校内课后服务,年内推动70%以上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学生提供校内午餐午休服务,60%以上公办小学提供校内下午课后服务。
四、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全面推广使用医保电子凭证,实现药店购药、医院挂号、大厅认证、异地就医备案等智能化、便捷化。落实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政策,降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常见病患者用药负担。实施全民防控高血压、糖尿病行动,开展早期免费筛查,提高市民慢性病防控意识。建设安宁疗护试点,为疾病终末期和老年患者提供临终关怀。对学生等重点群体开展普及应急救护及防灾避险培训,完成培训6万人次,在人员密集场所配置不少于200台心脏复苏急救设备。
五、改善交通出行环境。完成40个交通拥堵节点治理,优化调整20条公交线路,让市民出行更便捷。增加停车位供给,建成市人民医院、大朗医院立体停车库等一批试点项目,完成东莞大道-鸿福路口片区智慧停车云平台项目,缓解停车难问题。
六、强化公共安全和食品安全。深入打击防范“盗抢骗“违法犯罪活动,实现防范效果、打击效能同步上升的工作目标。新建“慧眼”视频防控系统4万路,平均每平方公里布控达到48个摄像头,构建治安防控天网。完成40家“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完成不少于110万批次的农贸市场农产品快检,保证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七、持续优化城乡环境。改造升级现有垃圾转运站不少于300座,全市至少建设30座厨余垃圾就地处置设施。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实现全市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100%全覆盖,推进松山湖、滨海湾新区和四个街道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推动美丽幸福村居建设,建成第一批3个特色连片示范区,启动第二批3个特色连片示范区建设。支持在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对符合规定的既有住宅增设电梯项目给予财政补助。
八、推动政务服务更便民亲民。打造“民生大莞家”服务品牌,多渠道收集、解决民生诉求,推进8个领域不少于40项“一件事”智慧办服务,实现一网集中展示、一个指南指引、一个窗口受理、一套材料分审、一份档案集存、一次跑动办结,提升行政审批效率。
九、加大职业技能提升和就业创业支持力度。促进就业创业,完成城镇新增就业8.8万人,推动和帮扶1.6万名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实现年内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促进创业1.3万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培养“一镇一品”产业人才15万人次;开展实训20万人次;资助国际课程班3500人;完成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3000人;开展粤菜师傅培训1200人次;开展南粤家政培训10000人次。
十、实施全民艺术普及活动和全民健身计划。打造“文化四季”“草坪音乐会”等活动品牌,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活动不少于1000场次,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组织体育活动不少于1000场,开展公益体育培训不少于2万人次,增强市民身体素质。
采写:南都记者 韩成良
编辑:韩成良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东莞进入“两会时间” ,南都记者为你解读东莞当前热点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