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一些商户陷入经营困境,难以兑现之前的承诺,甚至出现“拿钱跑路”的现象,致使消费者预付的费用无法追回。上月,在广州诚信兴商宣传月相关活动上,广州市商务局表示将制定出台预付式消费管理规范性文件,从制度层面遏制预付式消费风险。为此,南都民调中心广州消费监测榜课题组于6月1日-6月10日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对居住在广州的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广州消费者对预付式消费的态度,以及使用预付式消费的频率、金额等情况,共回收有效问卷831份。数据结果显示:超六成受访者没使用过预付式消费,使用预付式消费的主力军为70后、80后及90后;超四成用户受访者未主动要求签订合同;超半数用户受访者在购买美容美发服务时遇到过消费陷阱。
越年轻接受度越高,近八成用户受访者被商家优惠力度所吸引
调查发现,38.39%的受访者曾购买过预付卡或预缴预存过费用;34.30%的受访者没有用过预付式消费,但是可以接受;另有27.31%的受访者没有用过,不喜欢预付式消费。与年龄交互后发现,使用预付式消费的主力军为70后、80后及90后,占比分别为50.77%、53.26%、41.12%。00后使用该消费方式的比例较少,但是对它的接受度较高,60.61%的00后可以接受预付式消费。而长者对这种消费方式比较抗拒,超七成60前受访者不喜欢预付式消费。
与每月可支配收入交互分析发现,可支配收入高的受访者使用预付式消费的比例较高。月可支配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受访者,使用预付式消费的比例均超四成,其中,月可支配收入在8001-12000元之间的受访者使用该消费方式的比例最高,达59.52%。相反,月可支配收入低于5000元的受访者使用预付式消费的比例均低于四成,可支配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受访者仅18.10%使用这种消费方式。
消费者为何能接受预付式消费?在使用过预付式消费和“未使用过,但可以接受预付式消费”的受访者当中,近八成受访者是被商家的优惠力度所吸引;其次是有长期消费需求,占比43.38%;第三是方便结算,占比36.12%。而不接受预付式消费的受访者当中,超五成人主要担心容易被商家诱导而冲动消费;近五成受访者担心会被捆绑消费,以后消费选择就少了;此外,4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难以在期限内用完预付金额,实际上是亏钱了,所以不喜欢这种消费模式。
用户受访者超五成为餐饮埋单,买卖双方均不重视签订消费合同
消费者愿意预付式购买哪种类型的物品或服务?在用户受访者中,在餐饮方面进行预付式消费的最多,占比超五成;46.74%的受访者会在美容美发方面进行预付式消费;体育健身、教育培训、交通出行也是较多人会选择预付式消费的领域,占比分别为29.55%、27.84%、25.77%。
在预付金额方面,近六成用户受访者单次预付金额不高于1000元,另有27.84%的受访者单次预付金额为1000-5000元。问及用户受访者在预付式消费上一共花过多少钱时,36.45%的受访者表示预付总额低于1000元,33.96%的受访者表示预付总额为1001-5000元。此外,66.98%的受访者表示在2020年以前,其预付式消费频率为每年1-3次,每年4-6次的比例为21.81%。可见,用户受访者一般倾向于接受总额较低的预付费用。
用户受访者在办理预付式消费时是否会签订消费合同?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和商家都不够重视签订预付式消费合同。调查数据显示,超四成用户受访者反映自己和商家双方都没有要求签订合同;25.23%的受访者则遇到经营者主动要求签订合同的情况;20.87%的用户受访者会视预付金额而定,预付金额较多时会签,预付金额较少则不签;而用户受访者本人主动要求签订合同的比例较少,仅9.04%。
预付费购买美容美发服务时遇坑最多,商家倒闭/跑路类侵权事件较多
在用户受访者中,近七成人反映没有遇到过消费陷阱。而遇到过消费陷阱的用户受访者当中,在购买美容美发服务时遇“坑”最多,占52.53%;在餐饮、体育健身两个方面遭遇过消费陷阱的用户受访者占比均为21.21%;而教育培训方面则占20.20%。
用户受访者遇到的消费陷阱属于哪一类消费侵权事件?调查显示,“商家倒闭/跑路,难以追回预付款项”这一类消费侵权事件较多,占45.45%;其次是按规定提出无理由退款遭拒,占比为34.34%;承诺、宣传与实际不符也是受访者较常遇到的消费侵权行为,占比为33.33%。
用户受访者因预付式消费损失了多少钱?超六成受访者的金钱损失在1000元以下,22.22%受访者的损失在1001元-5000元之间,损失超过1万元的比例为6.06%。对于预付式消费的风险,63.64%的受访者认为无论线上线下的预付费交易都有可能出现风险。
六成受访者通过与商家协商进行维权,维权成功的比例仅11.11%
用户消费者遇到消费侵权纠纷后是否有进行维权?调查数据显示,48.8%受访者有为自己维权,其中得到解决、得到部分解决、未得到解决的比例分别为11.11%、23.23%、14.14%和。另一方面,想维权但未采取行动的受访者占比较高,达45.45%,没想过要维权的有6.06%。
维权的渠道也呈现多样化,有60.42%的受访者表示通过与商家协商进行维权;找商家所属平台或通过消委会、网站、微信进行投诉也是重要手段,分别占比50%和43.75%;仅有16.67%的受访者选择向媒体爆料。
用户受访者维权成功或部分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其中70.59%的用户受访者认为关键在于自己敢于尝试并坚持维权。其次,了解消费者权益法和养成保存消费凭证、合同、证明的习惯也是重要因素,各自占比50%。
由于种种现实原因,维权之路往往面临诸多问题。数据调查显示,不熟悉相关维权政策和投入时间、精力、金钱太多而效果甚微是最多受访者面临的困难,各自占比50%。有47.92%的受访者认为未保存相关证据举证也是难以维权的重要原因。此外,商家跑路、难以找到负责人解决问题也是维权面临的诸多困难之一,有41.67%的受访者选择此项。
超七成受访者赞同通过立法规范预付式消费
对预付式消费的态度,用户与非用户受访者态度明显不同。在用户受访者中,表示仍会考虑使用和看情况使用预付式消费的受访者占比相当,分别为48.29%和45.48%,仅6.23%的用户受访者表示以后不会选择这种消费方式。相反,非用户受访者的态度则偏向保守,选择会尝试使用的受访者占比为24.71%,而选择看情况使用的受访者为54.12%。
如何才能规范预付式消费?超七成受访者认为应该从立法层面去推动,53.91%的受访者则希望主管部门加大日常监管力度;51.99%的受访者表示应降低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经营者的社会信用;有45.25%的受访者认为应根据行业性质和商家规模的不同,对预付费金额设置上限;另有五成受访者认为应进一步拓宽消费者的维权渠道。
既要立法规范,又需消费者维权意识觉醒
在本次调查中,课题组发现受访者在预付式消费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超四成用户受访者没有主动要求签订消费合同,主动要求签订消费合同的受访者仅有9.04%。在疫情期间,消费者应更加关注自身权益的保护,一是在消费前了解清楚商家的资质、信用情况;二是要签订合同,对合同的条款应详细斟酌,拒绝不合理的条款;三是保存证据,包括发票、消费凭证、合同等,遇到侵权事件可依法维权。
此外,加强立法保护和监管力度是受访者的主要诉求,超七成受访者认为应该从立法层面去规范这种消费方式,超五成的受访者则要求主管部门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巫家世建议:“预付卡的发售和使用涉及市场监管、商务、税务等多部门的监管责任,为避免监管主体不明确,纠纷发生后交叉管理或无人管理的现象,建议可由各级政府主导,立足现行法律法规,明确监管的职能部门以及对应的执法权和处罚权,严厉处罚违法经营者,并及时对企业的失信信息予以公示,使其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增大违法成本。”另外,部分地市亦出台自己的地方政策,北京要求经营者在合同履行期限内,因停业、歇业、服务场所装修迁移等情形中止履约,可能影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应提前15日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持续公示有关信息,并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上海则对单用途消费卡进行管理,该市通过建设统一的单用途卡协同监管服务平台,归集经营者单用途卡发行、兑付、预收资金等信息来规范预付式消费。
调查情况概述
本次调查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对居住在广州的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831份。其中,男性与女性分别占32.97%、67.03%。此外,受访者年龄以90后为主,占比58.24%;00后与80后占比分别为11.91%、11.07%。收入方面,月可支配收入在1001-3000元的受访者占30.93%;月可支配收入3001-5000元的受访者占20.94%;月可支配收入5001-8000元的受访者占18.53%。
广州消费监测榜第56期
项目出品:南都民调中心
项目监制:谢斌 张纯
项目主持:谢小清
项目执行:本报研究员 麦仝历 李伟锋 实习生 黄晓荧 林倩妮 宋晓倩 马玉莹 梁顺钰 林海澜 赵逸璇
题图来源:新华社
编辑:文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