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董晓妍 通讯员孟楠 廖晓键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近日,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举办防治疫病中医古籍展示活动,展出清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令德堂刻本《温疫论二卷》、清咸丰七年(1857)善成堂刻本《引痘新法全书》、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翰宝楼刻本《鼠疫汇编》等珍贵古籍原本。
我国首部治疗瘟疫专著“亮相”大众
《温疫论》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吴有性撰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是我国第一部治疗瘟疫的专著,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温疫论》中创立了“戾气”病因学说,强调温疫与伤寒完全不同,明确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温疫论》创制了达原饮等治疗瘟疫的有效方剂。对后世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医治疗新冠肺炎的指南中,达原饮用于轻型的湿热蕴肺证。其中槟榔、草果、厚朴三药,更是广泛应用于新冠肺炎轻型(寒湿郁肺证、湿热蕴肺证)、普通型(寒湿阻肺证)处方中。
《鼠疫汇编》为我国现存最早的鼠疫专著,系统总结了此前岭南医家论治鼠疫的经验,确立了三焦分治原则,活用解毒活血汤加减治疗鼠疫,并结合针刺诸法,疗效确切,有功于岭南生民者甚著。
《引痘新法全书》是中国第一部记述牛痘的专著,是中国预防医学史上的重要成果,它“中西同源”的学术思想,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西医东来之初与中医艰难结合的方式和过程,对于国人接受和传播牛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中国预防天花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广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书过万
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2011年10月19日被批准为广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现有馆藏线装书3225部22833册,三级以上(含三级)132部,1301册。其中入选《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善本共6部;入选《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的善本共78部;《汪石山医书八种》(明嘉靖元年(1522)至明崇祯六年(1633)祁门朴墅汪氏祠堂汇刻本)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长张正表示,展示防治疫病中医珍贵古籍,一是希望大家树立中医药自信,二是呼吁市民捐赠或寄存古籍到图书馆来。据介绍,广州中医药大学为充实古籍馆藏,近年来通过捐赠、古籍寄存等方式,有效吸纳民间收藏,在增加馆藏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了对民间古籍的有效保护。
近年来国家的中医药政策深入人心,而广州中医药大学尊重文化,保护典籍的措施也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很多藏书家将珍藏的医学书籍无偿赠予我馆,化私为公,造福后学。仅2018年以来,本馆就接受到私人捐赠的中医古籍共四批150册。
图书馆开放古籍寄存服务,为古籍保护工作开辟了一条新路,同时引起社会对民间收藏中医典籍的重视。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是广东省内首家接受古籍寄存的图书馆,拥有良好的收藏条件和专业古籍修复技术。2016年,完成广东省首例古籍寄存签约,使私人藏书家秦启明收藏的40部236册古籍寄存于本馆,同时捐赠了155册民国图书。2019年,秦笙先生再次向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捐赠109册私人藏书,其中包括10种线装古籍,共21册。
图片:通讯员供图
编辑:董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