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中,2020年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新鲜出炉,“持续优化城乡环境”项目列入其中。一座城市的品质,直接关系到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而作为东莞这座城市的“大管家”,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的多项工作都跟优化城乡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息息相关。
两会期间,东莞市人大代表、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局长郭怀晋接受南都专访时透露,目前,中心城区夜景灯光品质提升工程进入验收和养护阶段;今年还将消除东莞大道城市“暗区”,对东莞大道主道的绿化带进行夜景景观提升。
此外,6月底前,将打造一批公共机构和居住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不过,郭怀晋坦言,东莞垃圾处理还存在诸多短板,在生活垃圾前端收集、中端运输、末端处理的整个链条体系中,东莞的基础总体仍较为薄弱。
关键词:垃圾分类
6月底前打造一批公共机构和居住小区示范点
南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了全区域开展“3+3”“1+1”的垃圾分类。目前,东莞开始实施《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东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将实行“三步走”。其中,从今年第二季度起,莞城街道、松山湖、滨海湾新区等示范片区,启动住宅小区“楼层撤桶”、“收集点改造”及“定时定点投放”。目前,这项工作进度如何?
郭怀晋:目前,松山湖、莞城街道率先启动了“楼层撤桶”、“收集点改造”及“定时定点投放”,计划6月底前打造一批公共机构和居住小区的示范点。居住小区实施垃圾分类后,物业单位将逐步撤掉每一层楼梯间的垃圾桶,根据小区规模及住户数量在小区内选取若干个集中投放点,实施定时定点投放,即居民在家里将垃圾分类好后,在规定时间内分类投放至对应的收集容器内。同时,小区内还将设置误时投放点,以便市民没能赶上规定的时间时可以投放垃圾。
届时,我们将动员党员干部、社工、志愿者、物业服务企业、热心居民,或通过政府采购服务的形式安排人员力量,组建生活垃圾分类引导员,现场指导居民定时定点投放,开展桶边引导及入户宣传。
南都:垃圾分类的目的是减少垃圾处理量,减少环境污染,将可回收物进行再利用。所以,在源头进行分类之后,收运、处理也非常重要,否则源头分类如同虚设。东莞在垃圾收运、处理方面将如何同步跟上?
郭怀晋:一方面,我们将在示范片区区域内实施“桶车同色”分类运输,统一外观设计、统一标志、统一logo,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收运车辆对应蓝色、红色、绿色、黑色的主色调,加上东莞垃圾分类的专属logo和文字标识,哪辆车收运哪类垃圾,清晰明了。
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各类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理方式。其中,有害垃圾通过每月定期上门的方式收集,暂存在属地临时贮存点,再由城管部门委托企业收运处理;厨余垃圾通过每日直收直运的方式收集,送往厨余垃圾处理厂或就地处理设备进行处理;可回收物采取自由交售的方式,科学设置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分拣中心和交易市场,清理“散乱污”,提高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率;其他垃圾沿用原有的收运模式,日产日清,送往环保热电厂进行处理。
此外,我们正在开展垃圾转运站升级改造专项行动,计划用两年时间整合、升级或重建全市500多座垃圾转运站,打造一批“质量有保证、作业有监督、污染有控制”的高水平生活垃圾转运站,实现各类生活垃圾收贮、分类、中转等综合功能。
东莞垃圾处理还存在诸多短板
南都: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对于东莞有哪些重要意义?东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将实行“三步走”,在这项工作中,将面临的最大难题和挑战是什么?
郭怀晋:目前,东莞常住人口已超千万,正迎来“三区”叠加的重大历史机遇,生活垃圾是困扰东莞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据估算,全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约1.3万吨,伴随着经济规模和人口不断增加,加上大量存量垃圾急需清理整治,东莞垃圾处理的压力还在持续增大。
在传统的垃圾填埋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近几年来,我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将生活垃圾无害化焚烧能力提高到1.2万吨/日,但还是不能完全满足镇街日益增加的生活垃圾产生量,在可预见的将来也只能勉强维持一种紧平衡关系。
为根本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强化竞争优势,我们必须把垃圾分类作为深刻把握“三区”叠加重大历史机遇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充分认识必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全面统筹、通盘考虑、加速推进,为加快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提供支撑。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打持久战的工程。我认为,东莞推进垃圾分类主要有以下两大障碍:一是市民良好习惯的养成。东莞是世界闻名的制造业城市,也是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严重倒挂的城市,外来人口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于垃圾分类认知度很低,对这座城市归属感不强,这种特殊的人口结构和人口状况,对于东莞推进垃圾分类是一个重大挑战。
二是东莞垃圾处理还存在诸多短板。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初步完善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但在生活垃圾前端收集、中端运输、末端处理的整个链条体系中,我们的基础总体仍较为薄弱,短板明显。例如,全市数百座垃圾转运站设备设施普遍老化陈旧;又如,我们的生活垃圾焚烧能力虽然达到1.2万吨/日,在全国首屈一指,但每天仍有近1000吨垃圾需要填埋处理;再如,可回收物截至目前仍然未形成完整的全链条处理体系,等等。
生活垃圾分类是现代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必修课,也是一座城市及其居民文明程度的标尺。在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我们将从市民生活习惯出发,从娃娃抓起,从学生、妇女等群体抓起,从小区业主、社区居民(村民)抓起,通过构建“零距离”、“零门槛”、“双向互动”的全民参与机制,让垃圾分类等环保理念真正根植市民生活的细节中,成为东莞市民生活的新时尚。
关键词:亮化工程
中心城区夜景灯光品质提升工程进入验收阶段
南都:2018年,东莞开始推进城市亮化工程,计划通过打造夜景景观灯光带,带动城市形象的提升,我们已经感受到东莞在慢慢的“亮起来”了。报告在部署今年工作时要求,东莞要加快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质,着力打造高品质现代化都市。目前,全市亮化工程进度如何?今年,又有哪些计划通过亮化工程助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质?
郭怀晋:自2018年以来,全市共完成了主要城市灯光亮化工程24个,包括黄江镇中心区灯光亮化改造项目,横沥镇东引河中心区河岸灯光亮化项目,凤岗镇康佳路夜景灯杆提升项目,常平镇常平大道两侧建筑物外立面景观灯亮化工程,东城街道东城路、翠峰路至东城东路灯光夜景工程等。
中心城区夜景灯光品质提升工程于2018年进行可行性研究推进,2019年开始建设实施并初步完成,目前已经进入验收和养护阶段。市区范围的莞城街道、东城街道与南城街道亦按要求落实了灯光建设,共同打造出中心广场、鸿福商圈以及东莞大道的夜景景观灯光带,向东莞市民呈现出一个环境优美、商业繁荣、舒适安全的夜景空间形象。其他镇街的夜景提升工作结合自身需求分别逐步开展。
今年,我们将持续推进品质提升工作,结合灯光工程项目继续对中心城区的夜间效果进行优化,特别是以消除东莞大道城市“暗区”为目标进行推进。一是对东莞大道人行道照明效果不佳的昏暗区域进行功能性照明设施建设,解决民生诉求;二是提升东莞大道夜间效果,通过谋划增设灯光小品、补充完善灯光设施、优化景观灯具布局等方式,在东莞大道灯光工程中原有的旗峰路至三元立交桥段、三元立交、环城立交、石鼓高速出入口节点夜景建设的基础上,对东莞大道主道的绿化带进行夜景景观提升,美化城市夜晚环境的效果。
此外,结合铁路沿线景观整治工作的推进,各园区、镇(街)预计实施15个夜景灯光项目,包括大朗镇康丰路、富康路沿街建筑物夜景亮化项目、石龙镇桥梁景观亮化提升项目、凤岗镇一期夜景照明项目等。
南都:实施“亮化工程”的目的是,提升东莞城市形象。但也有人认为,这项工程“浪费财力”,也未必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对此,您如何看待?
郭怀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到次数较多的一个关键词是“夜经济”,其中“夜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就是城市夜景景观。城市夜景灯光,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夜景亮化工程,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成为城市形象的经典代表,展示城市形象,还可以为经济的繁荣和旅游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之前就有市民表示,外出到各地名城旅游时,欣赏夜景是必不可少的观光项目,但到了东莞时,发现晚上夜景基本上没什么看点,城市夜景没特色,甚至有灯光“盲点区域”,城市夜晚整体观感较暗,缺乏活力。
前期,东莞中心城区主要干道和东莞大道、市中心广场及其周边道路等区域也曾“亮起来”过,当时吸引了大量人气,也给东莞这座城市带来了无限魅力和活力。但由于夜景灯饰电气设施使用时间较长,老化和安全问题严重,现已基本拆除,导致城市夜间光线较为昏暗,夜景景观不佳。
现代社会市民夜间生活越来越丰富,对城市照明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老旧区域照明暗区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近两年,我们收到中心城区关于生活区域昏暗、道路人行道缺乏照明设施等的投诉就有约70多份,普遍反映出行地方缺少照明设施,强烈要求增设有关照明设施。
中心城区品质提升项目建成后,大大地展现了夜间东莞的城市形象,更好地烘托城市的格调,增加城市吸引力,吸引了大量的人气,重新焕发城市活力,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如中心广场南区的音乐光影喷泉,用光影展现东莞的人文画卷,以恢弘音乐、矩形水幕、气爆摇摆喷泉阵列,讲述东莞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动人篇章,在去年国庆期间吸引了约24万人次前来观看,大部分市民还是很满意的,在国庆后也多次反映要加大播放频率。
去年国庆期间至前段时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的鸿福商圈大楼点光源演播效果,也得到广大市民的关注,成为了新的“网红打卡点”,市民纷纷拍照打卡,这些都反映了夜景灯光建设得到市民普遍认同,有利于提振市民信心,增加市民对东莞的归属感、认同感。
东莞灯光工程是结合东莞实际需求提出的,拒绝照抄硬搬,盲目追求财力、不切实际的投资建设。在灯光建设中,结合东莞中心城区楼群分布较为分散、总体建筑物不高,难以像其他城市一样打造大气蓬勃的灯光秀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并不盲目追求大型的灯光联动,而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设计方案讲究绿色、低碳、节能、环保、节约的概念,通过一体化空间景观结构为主线和框架进行规划设计。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
今年将建成不少于1000个街头小景
南都: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今年,东莞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有哪些主要措施助力品质东莞?
郭怀晋:2020年,我们将继续苦练“绣花功夫”,在现有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城市绿化景观品质上下功夫。今年,我们提出“千景绣东莞”、“垃圾转运站升级改造”、“千箱美化”等专项行动,计划在全市建成不少于1000个让人流连忘返、记住乡愁、具有本土特色的街头小景,改造提升不少于300个高标准的垃圾转运站,并通过打造示范路、景观路,提高人行道板、行道树树池、道路护栏、箱体等城市家具的平整度、美观度、洁净度。同时,着手启动东莞植物园二期建设,筹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筹建东莞儿童公园等项目,把四季常绿的东莞打造为“十步一景、四季有花”。
二是在城市全域环境干净上下功夫。今年将进一步深化“洁净城市”、“行走东莞”、“厕所革命”等工作,在抓好全域常态保洁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持续发布“洁净东莞指数测评”结果及“红黑榜”,对城市环境“脏乱差”问题发起新一轮“翻箱倒柜”、“挖地三尺”的攻坚战。同时,推动全城大清洁、大清洗活动,推广实施“路长、巷长、所长、站长”制,发动全民参与,进一步提高城市道路、公共厕所及果皮箱、垃圾桶等城市“家具”的洁净度。
三是在城市日常管理有序上下功夫。一方面,大力推动泥头车更新换代工作,推广使用标载化、全密闭、智能化的车型,消除泥头车“扬撒滴漏”现象。另一方面,将重点突出城市“六乱”、共享单车的管理服务和综合治理工作,让东莞更有温度的同时,也让东莞城市环境更加整齐有序。
四是在城市设施管理安全上下功夫。我们将不遗余力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900万平方米违建治理任务,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同时,在致力消除铁路沿线安全隐患的基础上,切实将铁路沿线环境打造成为展现东莞形象的“窗口”和景观长廊。
采写:南都记者 田玲玲
编辑:刘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