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再提响水爆炸事故,整治形式主义“死循环”局面如何破?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0-06-16 18:28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仅是作风问题,而且是不容忽视的政治问题,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挑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在其参与撰稿的新书《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教育读本》(以下简称“读本”)中这样提到。

《读本》认为,各地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方式,仍然主要是做“减法”,比如“无会周”、减少发文、规范监督检查等。这些举措可能一时有效果,但深层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不解决,就隐藏着复发的机会和空间。“只有把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放到完善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的视角下,才能真正扭转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死循环’的局面。

统计指标调整优化 释放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烈信号

什么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读本》认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形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形势发展变化不断翻新花样,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形式主义具体表现为知行不一、不求实效,文山会海、花拳绣腿,贪图虚名、弄虚作假。官僚主义具体表现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现实,唯我独尊、自我膨胀。”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画像”。

《读本》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复杂性、隐蔽性、滞后性的特征。而其之所以贻害无穷,就在于其危害往往深藏不露,滞后显现,但一旦爆发,后果极可能严重到超越想象的地步,往往容易酿成严重的事故或事件。

例如,去年江苏响水“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暴露出的严重问题,就对此作了极其沉痛的注脚。国务院调查组对事故调查情况作说明时严肃指出,一些地方和企业在改进安全生产工作上不认真、不扎实,走形式、走过程,事故企业连续被查处、被通报、被罚款,企业相关负责人仍旧严重违法违规、我行我素,最终酿成惨烈事故。

察时局了解到,当前下大气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已经成为一项严肃而重大的政治任务。2020年初,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首次向社会公布,去年全国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7.49万起,处理党员干部10.8万人。

与此同时,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数据统计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整优化,把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数据纳入统计指标体系。《读本》认为,在统计指标中增加“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或者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造成严重后果”等问题,以及增加“造成严重后果”“严重影响高质量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给基层造成严重负担”等行为后果的表述,释放出深化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成果的强烈信号。

“拍脑袋乱决策,检查考核过多过滥”等成整治重点

当前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工作重点是什么?《读本》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点问题,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是整治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用心、不务实、不尽力、只表态不落实,工作要求事事留痕、把“痕迹”当“政绩”,工作拖沓敷衍、推诿扯皮、回避矛盾和问题、不担当不负责,拍脑袋乱决策、听不得不同意见,问责泛化滥用、把问责作为推卸责任的“挡箭牌”,维护群众利益不担当、不作为、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等突出问题。

其次,还要整治文山会海、要材料多、检查考核过多过滥等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切实减轻基层的负担。

另外,还应聚焦于2018年9月中央纪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工作意见)列举的四个方面12类具体问题。《读本》指出,这四个方面12类具体问题中,包括了前述两方面问题,前面两方面重点问题的整治,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工作的重中之重。

不过《读本》也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领域、本层级的特点,具体分析、找准自身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因地制宜施治施策。比如有的省份结合实际出台集中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把整治检查考核过多过滥,过度留痕等问题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具体化,明确提出不得“刚安排就督查,刚部署就考,刚启动就问责”,“除中央明确要求的留痕事项外,省市县自行提出的一律明确取消。确需保留的,严格审批报备,实行清单化管理”。

扭转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死循环”局面,完善治理体系

如何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读本》“整治篇”第四章具体阐述了这一问题,并提出多条举措。

例如,抓住“关键少数”。书中认为,任何风气都是上行下效渐成气候的,党政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对全社会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尤其是领导的社会地位越高,社会影响面便越宽。所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抓起。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坚持以上率下,督促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作出表率,主动查摆、带头整改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以“关键少数”的自我革命带动“大多数”党员干部的作风转变。同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认真落实监督责任,协助同级党委、督促下级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读本》还提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仅是作风问题,而且是不容忽视的政治问题,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挑战。

书中指出,当前,不少堪称“奇葩”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怪象,除了暴露作风积弊之外,也折射出各级政府以及各职能部门之间权责不够明晰,干部评价考核、激励、问责、监督等制度不尽科学不够健全;有的领导干部习惯于依靠会议、讲话指导工作,一提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要求提交整改报告;有的动不动就签订“责任状”,导致“责任状”满天飞;有的推动工作手段单一,督查检查考核成为惯性思维、标准动作等。

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为例,疫情防控,人命关天,但一些不切实际、僵化繁琐的形式主义依然存在,一些官员不敢担当,遇事扯皮等官僚主义从深层次集中暴露出一些地方政府治理存在诸多短板。“这些都必须通过顶层设计、纵深推进改革,从根源上破解。”《读本》中表示,而从现实情况看,各地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方式,仍然主要是做“减法”,比如,“无会周”、减少发文、规范监督检查等。这些举措可能一时有效果。但深层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不解决,就隐藏着复发的机会和空间,结果就是今天反掉了,明天它又会来;一时减掉的负担也会换一种方式出现。

“只有把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放到完善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的视角下,才能真正扭转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死循环’的局面。”《读本》认为,从长远来看,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决不是吹响冲锋号,打几个冲锋,就能大功告成的,也不应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有赖于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

比如,以深化机构改革为契机,解决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匹配、属地管理和部门管理界限不清等问题,全面提升服务管理效能。又如,应充分运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打破以文件落实文件、以督查促进落实的固定模式,让“技术治理”在信息共享、畅通交流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真正为基层减负。

此外,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也至关重要。只有将激励更多地与基层一线干部、作风务实的干部相联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才会逐渐失去生存空间。而对那些热衷于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欺上瞒下等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领导干部,不仅不提拔重用,还要给予惩戒,形成空谈可耻、实干可敬,虚假遭弃、务实光荣的良好氛围。

文/吴单

 

编辑:程姝雯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