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前3天酒水成交大爆发 最受欢迎前三与去年不同

南方都市报APP • 湾区酒闻
原创2020-06-17 08:59

    可能是被疫情压制的消费,在大促后被快速释放,今年618启动以来,酒水消费在多个电商平台创下佳绩。天猫酒水相关负责人给到南都记者的战报就显示,618前3日(下指“开门红”)白酒、啤酒、洋酒增长超过60%,商家内容浏览量更是超过1500万;而就苏宁数据榜方面,包括茅台、奔富、百威等知名酒水品牌均在各自品类排名第一。

    具体到白酒,其中,贵州茅台开门红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50%。不过,也有个别品牌在天猫618开门红的情况不如去年618整体战报的排名。有专家则向南都酒水新消费指数课题组指出,虽然本次618前有多个品牌传出提价消息,且618数据整体向好,但受疫情影响,行业大范围提价的根基仍有待夯实。

酒水消费者迎疫后最佳买点

     今年,受疫情影响,在全国糖酒会延期并最终将转战线上后,业内企业均加大了对618的投入。有业内企业就向课题组坦言,疫情发生后公司就已在准备618营销策略。而据课题组不完全统计,目前除了茅台之外,五粮液等多数头部品牌,除在京东、天猫等第三方平台筹备618外,公司自己也在打造618线上平台。

      以五粮液为例,其在公司官网的618大促价格,也在跟一些头部电商平台的价格看齐。以一斤装的第八代52度普五五粮液为例,6月16日在天猫超市的2件装折后价仅为2130.36元,单瓶不足1100元的价格大幅低于1399元的官方指导价;同样,在五粮液官方旗舰店,2瓶装的同款酒价格也仅为2300元,且还送规格为50ml的五粮液1618小酒。

     在多个平台的携手大促下,酒水消费者也迎来了疫后的最佳线上购买场景。以天猫为例,开门红前3日,发布的内容就多达17000+,内容浏览人数也达到了1500万人次。受大促影响,这期间天猫酒水新增会员同比增长100%。

大促现实力 品牌分化已显端倪

     南都酒水新消费指数课题组从天猫、苏宁获得的大促成交数据显示,部分品牌异军突起,但也有个别品牌出现了掉队。

     白酒方面,不论是在天猫开门红榜单,还是苏宁截至16日的618酒水榜单,均占据了成交的首位。剑南春则异军突起,不仅在苏宁榜单中排到了第四,更是在天猫榜单中排到了第二,超过了排名三四名的泸州老窖和五粮液。

     而在天猫去年的618终极战报(6月1日~20日)的榜单中,前三名还是茅台、五粮液及洋河。

     葡萄酒方面,来自在天猫和苏宁的榜单情况显示,受消费升级的影响,进口葡萄酒的排名情况向好。其中,奔富不仅是天猫618开门红的葡萄酒类销售冠军,也在苏宁的葡萄酒榜单中占据了首位。

     而在啤酒方面,外资品牌百威成为目前“最大赢家”。南都记者从天猫酒水整体排名方面发现,百威啤酒在啤酒类排名第一,“开门红”销售增长超150%;而且啤酒排名第4和第5的科罗娜与福佳,均是百威公司产品。同样在苏宁悟空榜上,百威销量排名第一。而从本土品牌方面,南都记者发现青岛啤酒在天猫和苏宁方面销量均排名第二。

14版图.jpg

多个头部品牌已在提价

     在本次618前后,已有多个白酒品牌宣布提价。以头部的泸州老窖为例,其河南区域近期下发调价通知,宣布将于6月24日起,针对河南市场调整52度国窖1573经典装价格,其中结算价提升10元/瓶,终端供价上调至920元/瓶。

     山西汾酒在4月份上调42度玻汾和53度玻汾供货价,5月份对上述两款酒的终端标牌价分别上调至49元和58元之后,本月又传出将对旗下青花汾酒进行调价。消息称,青花汾酒本月即将上调出厂价格,其中,53度青花30涨价100元/瓶;48度青花30涨价100元/瓶;53度青花20涨价30元/瓶;42度青花20涨价15元/瓶。

     中粮控股的酒鬼酒也已开始行动,先是宣布自5月26日起,52度500ml红坛酒鬼酒(高度柔和)战略价上调30元/瓶。随后,又宣布将于6月25日起,对52度500mL紫坛酒鬼酒(柔和)战略价上调40元/瓶。

     而这还不包括其他地方名酒企业例如包括西凤酒业、金沙酒业的提价举措。

趋势洞察

业内专家谨慎看待提价

     广东石湾酒厂集团战略文化高级总监、陈太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壮筠向酒水新消费指数课题组表示,对于酒水行业来说,三个大的营销节点除了双11、年货节外,就是618了,外加今年行业普遍受到疫情的影响,所以这次业内企业都很重视。

     至于提价,在其看来,主要还是个别现象。因为从消费实际的情况来说,提价与之不太相符。今年不少行业受疫情影响,酒水是需要动销的消费品,且最核心的就是餐饮这一块。而餐饮,特别是商务用餐,还没有完全恢复。到目前为止,如果按照广东的市场情况,在餐饮渠道的酒水消费量顶多是恢复疫情之前的6成多一点。因此,在整体消费量比较差的情况下,部分企业进行提价,更多的是一种对市场信心的表态。更像是一种营销举措,进而保证渠道的信心,让经销商有信心把存货保下来,让他们觉得存货不会掉价。

策划:谢艳霞

统筹:南都记者 马建忠  采写:南都记者 马建忠 贝贝

编辑:陈珊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