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考作文备考攻略”持续放送!华南师大附中语文科科组长葛菁老师告诉我们要轻松自在才能读懂题目,并且将题目与自己建立联系(详情请戳)。
除了审题和选取素材,葛菁老师在下面这篇文字里,还将告诉我们如何让文字更生动,让文章立意更深远。
作者简介:葛菁,华南师大附中语文科科组长,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在华南师大附中任教至今,曾获得2003年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称号。大力开发校本课程,近年来在初中进行多项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尝试,颇有成效。
自在从容,方得佳作
轻松自在,笔下才会有生动的文字
在考场上“挤作文”和“写作文”的同学状态是不一样的,挤作文的同学东张西望、眼神游离、咬牙切齿,半天落不下一个字,如此艰难;写作文的同学表情坚定、奋笔疾书,完全忘我,如此轻松。
可能“挤作文”的同学平时写文章语言还行,尤其是闲来没事儿写下几段生活小札,或者有感而发的时候记录一下自己的思绪,表达还是很到位的,到了考场叙事不知从何说起,描写全凭想象,语言变得干枯,表达非常生硬,完全没有平时的鲜活气息,被“考试”包袱压住了才气和灵感。
其实在考场写作和平时写作,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平时写作是即兴的,可以把刚刚发生的事情完整复述;而考场写作是和生活拉开了距离,找到可以写的材料之后,一定放下考试中的杂念,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你的叙事现场,这样你的故事才会让人有代入感,环境、人物鲜活自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落在纸端,成为了一篇形象鲜明、饱含情感、语言到位的文字。
(1)轻松自在,你才能想起很多的细节。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一篇文章中哪怕只有一个细节,马上文章就会让人难忘了。
举例来说,吴芷青同学这样的一段文字:
“这本书是小学是参加植物辨认比赛时买的,但在比赛结束后我再也没有碰过它。这本书已经很久了,虽然还没有泛黄,但也斑斑驳驳,书本的四个角都磨损严重,掉下的屑很多,装订线也已经七零八落,散乱如麻。”
不知道看完了以后你对这本书的印象是否清晰?我们再来看她修改后的这段文字:
“这本名叫《植物观察指南》的书是小学是参加植物辨认比赛时买的,但在比赛结束后我再也没有碰过它。这本书已经很久了,虽然还没有泛黄,但也斑斑驳驳,绿色的外皮早就掉了,露出已被磨出纤维的书页,碰一碰,就能撕掉一些快要脱落的装订胶,书页的下角已经被折出了无数条无法辨认的痕迹,甚至还有打草稿的除法竖式。翻一下书,就翻到了夹着树叶书签的第108页,页面上半部因这一张叶子形状诡异的植物图片,正中间最大的那片叶子还被我用圆珠笔描了边。”
看完这段话,你是不是对这本书有了很多感性的认识?试想作者写作的时候是不是仿佛这本书就在眼前?
(2)轻松自在,你才会唤起很多的感觉。
考场上很多的文字平淡无味的原因是千人一口千人一面,大多数同学只会单调叙事,描写只会从视觉入手,而且又缺少独特的视角和细节。如果真的能精力集中地回到现场,你就应该调动所有的感官,想想那天的阳光照在你的身上什么感觉,那天空气中怎样充满了潮湿发霉的味道,那天老师的话重新在你耳边响起的时候节奏力度是怎样的……你努力回到现场,还原你当时最真实的感觉,同时也把读你作文的改卷老师带入你的故事中,感染他,感动他。
例如陈子曦同学这段文字:
“用水洗过后橄榄的外皮变得锃亮,隐隐约约散发出一股清香。虽然仍不大愿意,我还是从奶奶手上拿了一颗,放进了嘴里。橄榄很硬,表皮上有一些疙瘩,舌头舔上去像在舔一块从沙里拿出来的鹅卵石。我把它顶到牙齿末端,嘴巴用力咬合。伴随着折断木头的声音和海绵挤水的声音,汁液从橄榄中迸溅出来。首先袭来的是一股短暂的咸酸味, 犹如一个刺球被含在了嘴里。嘴巴两侧的口腔壁如同打了几千针麻醉剂-样,变得酥软酥软的,瞬间分泌出许多唾液。唾液与余下的汁液混合起来。咸味和酸味被削减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嫩叶的清香。 清香不仅留在嘴中,还顺着鼻管进到鼻腔里。香味慢慢散发开来,鼻子变得暖暖的,很舒服。再把唾液和汁液的混合体吞下去,喉咙像是喷了金喉爽一样变得澄澈了。”
读完之后,是不是嘴里也有咀嚼过一只橄榄的回甘?想必该同学在写作的时候也全面复原了他吃橄榄的全过程。
在写作文的时候,“轻松”是相对而言的,是指的心态的轻松(当然如果选的是无新意的素材,说的是套话,其实整个写作过程也很轻松,但那也意味着放弃了为写出一篇好作文而做出的努力),而在写作过程中琢磨语句的时候,每一个字都要用力,要增加每一个字的张力,而这张力只有来自生活本身。
四、轻松自在,才能想到更深远的立意
一篇文章,没有偏离题意,选了合适的材料,有了生动的语言,这之后,还应该结合题目点明材料的价值,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章的立意。
立意能有多高,真的不能强求,你想不到更高更远,就不要扯开去,但很多同学非要纠结于这一点,不满足简单的立意,非要给文章画上一个辉煌的大尾巴,结果导致材料和立意脱节,得不偿失。
其实,如果在考场上放松心态,你完全可以把你的材料和你高大上的立意之间搭上充分的台阶,使你的思考不显得脱离突兀。这里也提供两种方法:
(1)用你的思考娓娓引出更加深远的立意。
例如章文巧同学的这篇文章《挥手自兹去》,前面的选材并未见新意,写的是小学毕业告别小学校园小学生活,但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
“我挥手告别的不只是校园,还有这校园里记录下了六年来三千三百多万秒的我。其实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在不断的离别这上一个瞬间的自己,每一个瞬间的自己都有着不一样的思想性格,但是改变太过微弱了,我们也从未好好的去和曾经的自己说再见。如果不是要离别这个校园,也许我也不会在这一草一木中回想起过去的自己。我忽然觉得身后出现了无数个不一样的自己,她们在目送我。我没有回头,因为告别过后,这个瞬间的我,将重新出发。”
这段文字用豁达的态度点明了离别的意义和赋予“挥手自兹去”与众不同的解读,文章面目为之一新。
(2)由此及彼,使你深远的立意有普适价值。
例如张瀚文同学的这篇《亮点》,前面完整叙述了本不知自己身上有什么亮点,但在一次单词比赛中被同学肯定“反应很快”。然后文章结尾是这样写的:
“我又想起,在足球比赛中,我作为门将挡出不少射门;跑步考试中总能在听到哨声后第一个从人群里冲出去;甚至还有一次我拍掉了斜后方飞来的球,保护了身边的朋友。大家经常夸我反应快。想到这里,我为自己感到自豪。
或许,我身上还有不少其他的亮点等待着我去发现呢!”
如果没有这一段联想,“别人肯定‘我’身上的亮点是‘反应快’,而‘我’一直没有发现”就会显得单薄缺少说服力,加上之后,文章的最后一句点题就水到渠成了。
文章的立意最好在落笔前就确定,这样就可以让整篇文章的叙述有了方向,有重点有逻辑有条理地把立意逐渐引向深入。
最后以姚智丹同学的一篇考场作文为大家作一示范,在考场如何围绕题目气定神闲地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并且让文章立意走向高远,引人深思。这篇文章中关于写作本身的思考也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吧。
觉醒
作者:姚智丹
仍然忘不了上初中的第一节语文课,和蔼可亲的老师向全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语文?”那时我竟然无比坚定地喊出:“不喜欢!因为要写作文。”
这样的心态是我从小学阶段养成的。那时的我面对各式作文题只有满面愁容,见到“不少于600”更是急得龇牙咧嘴——因为我总是觉得无材可写。每次搜肠刮肚扯出件所谓“有意义的事”来,然后艰难地挤出个六七百字,算是一篇文章,好或不好自己全无感觉。可能是因为平时成绩好的缘故吧,老师也总爱给我的作文打高分甚至当作范文,而我对此也同样厌恶。
到后来,为了备战升学考试,老师教我们“套作”——选取几个写得最好的题材,不论见到何种题目都可以加工后再往上套。六年级那年我不知写过多少篇相似的作文,把一件事反反复复磨成圆滑的句段,它们却从来没有在我心里真正驻留过——
如此麻木!
我带着那样的厌惧惶然地步入初中语文课堂。但是老师告诉我们,写作可以是一件开心的事。我们每隔两周就要写一篇生活札记。札记内容、体裁、字数都不限,只要写下生活中让自己有所感触的东西就好了。我确实被这样新颖的形式所吸引。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写,那才是“创作”吧?
我开始我“写作”的尝试,但还是摆脱不掉以往的应试作文的局限。我想要避开那些老套的题材和立意,去尝试“深入”,却只会找一些“似有似无的诗意”,写出的文章空洞无物。
第一学期下来,我并未写出过一篇好的札记,而且两次大考作文都跑题。我几次哭丧着脸找老师谈话,想着我是不是真的写不好作文。老师一遍一遍地对我强调“真实”——细节要真实,情感要真实。但我还不能真正理解,只能尽量地朝这个方向尝试。
直到下学期,我终于写出一篇90分的札记《鞋》。写的是我买的一双新鞋和围绕它展开的相关回忆,那令我感触至深。第一次我将自己最真切的感受诉诸笔端,竟是那样酣畅淋漓。在那样多的尝试之后,我终于学会表达自己。只有用打动自己的东西才能打动别人,而不是靠冰冷的词藻或是花样迭出的形式。
从那时起,我对写作的信心一点点苏醒。我会认真地观察生活、认真地思考、认真地写。我可以用文字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安放我的每一点感触,那里有一个鲜活的我。我才发现这原来真的是一件开心的事。
我写得越来越得心应手。到了初三,自由散漫的写作只得先告一段落。面对一个个限定好的题目,有时我不免会像当年那个小学生那样苦于题材绞尽脑汁。幸运的是,会有那么一个好的想法,在我一片混沌的脑海里一点点觉醒,一点点清晰,变成一个框架,最后落成一篇文章。很多时候我并不知道这个题材中的事意味着什么,但在写的过程中我会不断地发现新立意。借“逗号”我勉励自己要有不轻言放弃的勇气,从一棵“树”里我认识到成长的责任,从“拍照”这件事中我学会记录自己、不留遗憾……写作不仅仅是表达,更是领悟内心、完善思维。
当我尝到写作的甜头时,我相信,属于我的写作的能力已经悄悄觉醒了。今天我怀着同样的迷茫却坚定地写下“觉醒”这个题目时,我渐渐地发现——在这些文字里,一个更成熟更完整的我正在觉醒。
统筹:南都记者 梁艳燕
编辑:刘兰兰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2020广州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