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史作家十年砍柴新作《家国与世情:晚清历史的侧影》近日由现代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出版的第九本著述,也是作者时隔五年的最新历史力作。
深度解析晚清王朝的命运
《家国与世情:晚清历史的侧影》在晚清大历史的框架下从家国与世情两个维度入手,呈现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彭玉麟、刘坤一等众多文臣武将的诸多历史细节,并从他们身边的朋友、幕僚等延伸开去看当时的历史和社会,深入探究家国与世情之于历史的影响和作用力,深度解析晚清王朝的命运以及个人命运的历史真相。
本书既书写了晚清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也书写了诸多晚清历史重要时刻的“另类人物”,如毓贤、连文冲、耆英等。这些人或多或少具有家国情怀,但他们无力挽救王朝衰亡的局面,有些人内心充溢的道义优越感,却反而害了家与国。作者以历史人物的人际交往为着眼点,细微观察和客观审视历史上的那些人、那些事,借一个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尽量还原晚清王朝如何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历史路径,解锁了大清王朝终结的根源和迷局。
近年来书写晚清史者众,但《家国与世情:晚清历史的侧影》另辟蹊径,选取了从中国人日常文化里终其一身关心的 “家国”与“世情”两大聚焦点切入,尽力去立体、鲜活地呈现具体历史环境下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诸多细节,从而也使得分析、评骘历史更加客观和入木。当然,家国与人情,世情与社会,从来平衡皆不易,即使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彭玉麟、刘坤一、刘锦棠、谭嗣同等晚清史上的那些重要人物也毫不例外。所以,对于处在晚清历史上的那些重要人物,作者十年砍柴认为——“若无对世情的体察和尊重,一味强调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那样的大词,则面目可憎,不近人情;若一味地屈从世情,圆融处事,将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当作不合时宜的累赘,则不可能从流俗中卓然崛起,即使其社会地位再高,其人格也是猥琐的,不值得尊重” 。
不是在写历史类专业文章,不关心有无学术价值
十年砍柴说《家国与世情:晚清历史的侧影》是一本无意中写出来的书,因为父母多年患病并接踵而逝,在过去的十年里频繁返湘看望、照顾父母,便有意识地留意乡邦文献,关注湖湘近世人物,并撰写了一些解读湖湘人物和湖湘文化的文章。但是,作者的书写并没有囿于湖湘一隅,而是进而从湖湘旁及其他地区的人物,挖掘和梳理他们的一辈子从家族到江湖,从本土到外地,对其影响最大的社会关系是什么。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离不开具体的时代,而离开了当时时代的简单褒贬对历史人物是并不客观的,甚至说对历史也是不公正的。因此,作者十年砍柴的写作是坦诚和真挚的,评价也是客观和公正的,正如其自述的那样—— “到中年后,有着较为丰富的人生经历,见过许多事,结识过形形色色的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方才有一份从容与冷静的态度,才能理解一个历史人物所处时代的种种复杂性”。
著名文史作家十年砍柴
对于《家国与世情:晚清历史的侧影》一书,虽然作者十年砍柴说自己的写作“不是在写历史类专业文章,不关心自己那些想法有无学术价值”,但其“中年文史爱好者的内心自我观照”的历史写作无疑得到了历史专业学者们的一致称道。其中,著名历史学者秦晖先生评价道——“从细节里观大局,以俗文体见雅才,于娓娓中言谔谔,处混沌世现清白”;晚清史学者雷颐先生更是在序言中说“十年砍柴读史有一种贯通感,从《闲看水浒:字缝里的梁山规则与江湖世界》到《家国与世情:晚清历史的侧影》一以贯之”,方才“读史论世如此成熟老到”;同为晚清史学者的马勇先生则毫不讳言“十年砍柴这部新著适逢其时,既是晚清史进步的结果,也是进步的证据”,并“带来了一股清新的学术气息”。
《家国与世情:晚清历史的侧影》考诸海内外史籍著述、近世笔记、地方志史、日记书信等多种历史文献,用细节和事实还原了一幅幅文字版的晚清历史影像,并以“冷峻的文化眼光与温情的历史眼光”去打量和透视历史的旧事旧人,力求审视其之于我们的意义和价值。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