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成为短期内我国居民消费疲软的主因,但长期来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比较低的居民收入结构、以个人所得税为主的税收结构、社会保障体系等都成为制约居民消费的原因。
6月23日,多位学者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就“消费潜力与扩消费对策”进行分析。
与会学者普遍表示,要警惕地方层层加码式的行政化疫情控制,防止把疫情数据清零变成政治任务锦标赛,平衡好防疫与服务业管制放松之间的关系。
收入和预期不足限制我国居民消费
在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马车”中,消费已经连续六年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引擎”,2019年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8%。
今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下降13.5%。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8%。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陈彦斌表示,目前消费虽然较4月有了较大幅度的好转,但是比想象中的更严重一些。
“实际上,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我国已经出现居民消费低迷的问题。”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表示。他认为,讨论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和解决对策要从短期和长期来分析。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是短期消费不足的主因。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平认为,疫情对农民工、中小企业主等产生了更为严重的冲击,相关的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得更弱。
“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1000元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现在又碰到疫情,疫情过后民生为要。”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如此表示。
华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称,从长期来看,影响居民消费的原因可分为收入和预期两大块。在收入方面,我国税收结构成为制约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之一。她分析,我国面向工薪阶层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占比,远高于面向高收入阶层征收的财产税占比。
在预期方面,林采宜表示,我国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保障仍有提升空间。张平亦表示,我国的社保覆盖较不足,居民有防范心理,存钱以养老、看病、送孩子上学,导致可用于消费的资金有限。
建议对湖北居民及全国低收入群体进行现金补偿
为鼓励居民消费,近期我国多地发放消费券,“地摊经济”等概念也站上了风口。
“‘地摊经济’和消费券都是疫情之下的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居民消费持续低迷的问题。”陈彦斌表示。
陈彦斌呼吁更长远的改革。具体而言,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两方面入手,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尤其要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他举例称,2018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速为3.1个百分点,远低于GDP增速,而同期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速却大幅高于GDP增速。
他还呼吁,居民债务里的重头是房地产债务,要减轻居民住房债务负担;还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根本性地减轻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后顾之忧,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等。
颜色则认为,比起长期改革,当前最应该关注短期内拉动消费举措。他表示,目前的救助力度仍然不足。他呼吁,要对湖北省居民以及全国低收入群体,进行更大规模的现金补偿,或具备现金价值消费券的补偿,而非满减类消费券。
此外,颜色还表示,应有更多政策去帮助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稳住相关就业。
多位学者:警惕过度防疫抑制消费
除了给出拉动消费的长远和短期之策,多位参会学者均呼吁,要平衡好防疫与服务业管制放松之间的关系。
“过度强调清零的硬币的另一面,就是过度不强调GDP。”颜色称,要防止地方把疫情数据清零变成政治任务锦标赛。
张平也表示,目前多地对政府官员实行“抗疫一票否决”,导致基层官员的主要精力放在疫情防控,而忽视了经济发展。要警惕地方层层加码式的行政化疫情控制,因为这可能会抑制消费。
林采宜则援引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观点,称追求绝对清零是不现实的,呼吁对服务业适当放松管制,不要把防疫过度政治化。
南都记者林方舟 发自北京
编辑:潘珊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