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马建忠 作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首个购物节,“618”被赋予了对冲疫情影响、拉动消费和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等重要价值,然而,这一长达18天“年中大促”活动中,也不乏消费者的“吐槽”。
中消协今日发布的《“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在6月1日至6月20日共计20天监测期内,共收集“618”相关消费维权类信息6488460条,日均信息量32万余条。
监测期内,通过舆情监测系统共监测到“吐槽类” 消费维权信息1232056条,占消费维权信息总量的18.99%。
在中消协看来,此类信息体现了消费者对其所接受商品和服务的负面评价,兼具引发消费维权负面舆情的“敏感”属性。
据悉,今年“618”促销活动期间消费维权负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带货、价格竞争、短信骚扰、红包活动、假冒伪劣等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监测期内共收集有关“直播带货”类负面信息112384条。每日负面信息量较为平稳,日均在5600条左右,其中6月12日和6月17日相对较高。
从本次监测的舆情反馈来看,直播带货的“槽点”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直播带货商家未能充分履行证照信息公示义务;部分主播特别是“明星主播”在直播带货过程中涉嫌存在宣传产品功效或使用极限词等违规宣传问题;产品质量货不对板,平台主播向网民兜售“三无”产品、假冒伪劣商品等;直播刷粉丝数据、销售量刷单造假“杀雏”;售后服务难保障等。
此外,中消协还指,本次618平台价格不靠谱商家诚信遭质疑。监测期内,共收集有关价格类负面信息103803条。活动期间价格类相关负面信息在6月16日和17日较多。
据悉,“618”期间与价格有关的舆情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受“新发地”疫情影响,部分消费者反映果蔬涨价,有关蔬菜、水果价格以及市场监管部门查处价格违法方面的舆情信息较多;二是网购中价格类舆情大都指向“降价”“拒绝保价”等关键词,网购商品贬值太快引发已购消费者强烈不满。
[相关]中消协提醒:
“618”槽点背后五大苗头值得警惕
一是火爆的直播带货营销场景中,平台责任意识、品质意识缺失的现象值得警惕。
二是以价格引流量的促销竞争中,无视消费者合法权益与良好感知的做法值得警惕。
三是短信促销的频繁精准轰炸中,消费者“防范意识疲劳”“选择默认侵权”的现象值得警惕。
四是以红包“邀约”消费者互动的“游戏”中,“诚信”与“尊重”元素含量缩水、“消费信心值”被损耗的现象值得警惕。
五是电商多头格局态势下,个别购物APP平台公然出现的霸王条款、“奇葩”规则值得警惕。
编辑:马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