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微信公众号上传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公布特色小镇典型经验和警示案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不仅公布了一批特色小镇典型经验,还首次公布了一批具有警示效应的案例,将淘汰整改一批“问题小镇”,促进特色小镇走上理性发展轨道。
衡阳市“金甲梨园小镇”现已更名
《通知》指出,近年来,各地区特色小镇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涌现出一批精品特色小镇,但也出现了一些错用特色小镇概念甚至触碰耕地或生态红线的行为。各地区就此全面推动规范纠偏和自查自纠,国家发改委根据各地检查工作筛选出了“虚假特色小镇”、“虚拟特色小镇”和“触碰红线的特色小镇”三类突出问题。
其中,“虚假特色小镇”指一些项目错用套用特色小镇概念进行宣传。例如海口市“太禾小镇”实际是房地产小区项目,衡阳市“金甲梨园小镇”实际是农业综合体项目,现已更名。还有一些行政建制镇错误命名情况,现已均进行了更名。
海口“太禾小镇”房产营销中心
而“虚拟特色小镇”则指一些“特色小镇”长期停留在纸面上,投资运营主体缺失,未开展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和规划、用地、环评等前期工作,未落地开工建设。如淮南市“剪纸小镇”、宝鸡市“功夫小镇”、临泽县“戈壁农业小镇”等始终停留在概念阶段,现已被淘汰清理。
此外,个别特色小镇破坏生态环境和山水田园,触碰了发展红线;个别特色小镇违法违规用地等问题,也有部分案例已被淘汰、整改、除名。
《通知》指出,要落实监督管理责任,统筹推进典型示范和规范纠偏。各地区要认真鉴戒特色小镇警示案例,对“问题小镇”进行限期整改或清理淘汰。对“虚假特色小镇” “虚拟特色小镇”,特别是借农业园区建设进行房地产开发、把行政建制镇等概念不符的空间单元错误命名为“特色小镇”的,要坚决淘汰除名。对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破坏生态保护红线等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行为,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南都科创记者梳理发现,2017年12月四部委发布的《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对已公布的两批403个全国特色小城镇、96个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开展定期测评和优胜劣汰。这成为推动特色小镇规范纠偏和高质量发展的开始。
在2018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中,首次明确提出建立规范纠偏机制,将适时公布整改名单、视情况动态公布警示名单。
2019年4月,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主办的2019年全国特色小镇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坚持规范纠偏、典型引路两手抓,推动特色小镇有序发展”被定为会议主题。会上透露,截至2018年底,各省份共淘汰整改了385个“问题小镇”。
此次发布的《通知》指出,河北、辽宁、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南、海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发展改革委在规范纠偏和自查自纠方面的工作成效尤为突出。
出品:南都科创工作室
采写:南都记者 徐劲聪
编辑:任先博